“互聯網+”讓傳統企業有了新的發展形式,也為公益事業帶去全新的模式。
以移動互聯網安全起家的網秦——是國內首家在美國上市的移動互聯網公司,業務贏得市場認可的同時,也深知自身社會責任的重大。2013年,網秦開始關注公益事業,少年派助學計劃這一創新教育公益項目隨之誕生。
3月21日,項目負責人許丹接受了速途網的采訪,提到“少年派”實施的初衷,她說了兩個字:情懷。

(圖為)許丹和孩子的合影
農村地區更需要教學資源的傾斜
少年派助學計劃是一個由網秦公司發起的幫助鄉村教育的非盈利項目。通過為教育資源匱乏地區的小學提供平板電腦(iPad),幫助學校搭建Wi-Fi網絡環境,結合當地老師教學,補充教育資源,并派駐校老師開展自主設計的網絡課程與活動,招募志愿者與學生進行線上及線下交流。最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探索學生自主管理經驗,從而研究開發中國學生自主教育的新模式。
對于這個項目產生的背景,許丹談到,雖然目前中國整體互聯網普及程度已經很高了,但對于較為偏遠的農村地區來說,還是相對閉塞的,很多農村的孩子沒辦法通過互聯網獲取教育資源,這樣可能會導致這些孩子錯失在數據大爆發時代帶來的教育機會,繼而進一步拉大城鄉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和帶來一些社會問題。這也是“少年派”項目啟動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所以,“少年派”從一開始就將對象鎖定了教育資源比較匱乏地區的留守兒童,由網秦提供iPad移動設備,再負責搭建當地的網絡教學環境,并且配備專業的老師把互聯網的知識和學習方式教授給學生,目標是讓他們在互聯網時代中能夠具備多元的能力和網絡思維,能夠在將來具備競爭能力。
3年18所學校7000名學生,數字背后折射的是企業責任
截至到今年3月份,“少年派”項目的落地執行時間已經整整3年了。在這三年時間里,項目惠及了18所學校,7002名學生,項目老師9人,線上志愿者發展到99人。“少年派”課程在三年中實踐和探索里面做了1758節,受益人次達5.75萬。

(圖為)孩子們使用iPad上少年派課程
通過“少年派”提供的科技設備與互聯網渠道,這些學生拍攝了2000多個視頻,2萬張左右的攝影作品,通過iMovie軟件制作的小電影有188個,Keynote作品459個……這些看似簡單的數字背后,都是許丹和她的團隊努力的成果,同時也折射出網秦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一面。
在談到項目推行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時,許丹講到,不僅是社會和鄉村學校對于這樣創新助學理念的認可,相對大家能認可這種創新的教育探索來說,更大的困難是項目老師資源的嚴重缺失,因為項目開展的課程是根據學生需求自主設計的創新課程,內容又涉及到科技和網絡的使用,這對于很多鄉村老師來說難入手。
項目組目前只能面向社會招聘,需要花很大的力氣去篩選合適的項目老師,還需要對他們進行系統地培訓。因為需要在鄉村小學教課,招聘的項目老師一般是一年的上課時間,這就意味著每年都需要重新招聘和培訓,這樣既增加了項目組的工作,又難以幫助項目老師進行持續的經驗積累。
目前,項目組通過招募當地優秀人才作為項目老師來緩解這個難題,希望他們能夠持續地為學生開展少年派課程。
不過,公益行業仍有待更多有情懷有能力的人加入。
情懷支撐,公益腳步不會停止成果
2013年,是網秦戰略調整的重要節點,公司產品從單一的移動安全向其它移動互聯網業務線擴充,同時整個移動互聯網市場也處于高歌猛進的狀態,移動互聯網正在改變人們的日常。此時的網秦希望通過科技的力量回饋社會。
許丹告訴速途網,當時“少年派”的出發點其實非常簡單,就是覺得網絡閉塞的地區孩子接受的教育不夠全面,作為企業來講,有能力去幫助這些孩子享受到和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希望結合網秦的互聯網行業屬性去幫助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簡單地概括為兩個字,就是“情懷”,一個企業對公益的情懷,網秦的高層對教育的情懷。
回顧“少年派”的項目歷程,從2013年9月份開始項目籌備,到2014年3月份前往貴州龍額中心小學開始落地執行,再到2014年7月份和美麗中國支教團隊達成首次合作;同年8月與環球網合作在北京舉辦展覽……“少年派”一步一個腳印踐行著創新的教育理念。
2014年,南方周末授予網秦“少年派”項目“年度責任案例將”的殊榮。經過幾年的積累,“少年派”項目已經愈發成熟,而網秦對于公益的腳步也并不會停止。許丹透露,今年“少年派”計劃在之前的基礎上會有計劃的新增一些學校,網秦希望通過項目的不斷推進,讓互聯網教育資源能惠及到更多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