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315晚會正式開幕前,由京東國品系列(華為、藍月亮、格力、海爾、金龍魚等十余家企業)組成的漫長廣告,其時長創歷代晚會之最。
冠國家之名,行宵小之事
國品,即國家品牌。
當一個品牌被官方冠以國家之名,其品牌質量,可以看做國家背書。但事實上,這些所謂國品,相當一部分,在過去的一年中都存在欺詐消費者的行為。
華為:用單反照片冒充手機照
2016年7月,外媒曝光:華為將佳能單反相機拍攝的照片,放置于華為P9手機頁面,對消費者造成誤導。
格力:在美受天價處罰,產品安全性存疑
2016年3月,格力接受1億元人民幣左右的判罰,因其除濕機頻發起火事故。
美的:疑似虛假宣傳
“一晚一度電”,是美的空調膾炙人口的slogan。但業內人士認為該說法不現實,格力董明珠組也直接炮轟美的“欺騙消費者”。
此外,藍月亮的熒光劑問題、金龍魚轉基因問題、東阿阿膠漲價問題、洋河部分產品的概念炒作問題等等,其報道在網絡上屢見不鮮;某年的315調查中,“京東水貨門”更是直接被引作央視315調查的專題,被多篇新聞曝光追蹤……
當品質存在問題的產品,被冠上“國品”的名義,損害的無非是官方機構公信力。
名為國品,實似廣告投放
另一方面,“國品”冠名的由來也頗值得推敲。
這些國家品牌的確立,最早要追溯至2016年8月宣布的“國家品牌計劃”。在經過三個月的靜默期后,格力、海爾等二十余家企業忽然被正式宣布成為國家品牌。但我們發現,該計劃的而提出者并非是消協或者質監局,而是央視。
官方表示:“國家品牌計劃”是對過去的央視廣告招標模式實現的顛覆性創新。除了配置《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王牌新聞節目廣告資源外,將為入選企業定制“中央電視臺國家品牌計劃TOP合作伙伴/行業領跑者宣傳片”和企業品牌故事,在央視各頻道高頻次播出;同時,在央視廣告中心主辦的各類線下活動、論壇上體現企業元素,為企業設立VIP專屬通道,全面釋放出國家平臺的傳播價值。
種種修辭都能看出,國家品牌的篩選,與其說是評選,不如說是廣告招標更為貼切一些。
對于中標企業來說,成為國家品牌是百利而無一害:首先是央視承諾的廣告投放;其次也有相當多的媒體人推測,這些國家品牌也將擁有315晚會、乃至后續央視所有曝光類新聞的豁免權。
而他們要付出的,可能只是去購買一張入場券而已。
僅靠媒體背書,背不出真正的國品與國力
中國五千年歷史中,最先被認作“國品”的是絲綢、瓷器與茶葉。這三樣產品在國外的口碑傳播,甚至要早于絲綢之路的建立。
彼時,“中國制造”就是品質的代名詞;而數千年后的今天,中國制造卻變成了Made in China甚至是Assembled in China。
為避免組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比重過高及貿易逆差現象,我國推出“中國制造2025”計劃;新國貨等概念,也被小米、格力等企業反復提及。國家品牌計劃的提出,與當下的大環境存在著絲絲縷縷的聯系。
但央視的國家品牌計劃卻似乎扭曲了原意:由提高品質,轉變為官媒站臺、提高品牌可信度。這本來是企業用作占領用戶心智的做法,只是營銷層面的提升。此外,近期官方展臺的抵制事件,也可看作一種降低貿易逆差、從而用國貨彌補真空市場的旁門左道。
奈何治標不治本。官媒的背書,不能改變企業產品的優劣,霸王、蟻力神、e租寶等,便是前車之鑒。
國家品牌,應具國之品質
3.15晚會歷來被稱作“企業大考”,消協也一直秉承著通過監督來提高品質的信條。但是,這種思維可能本身就是錯誤的。因此,才會有企業以為,通過投標入圍國品、獲得曝光豁免權,就能維護企業聲望、產品口碑。
美國質量管理大師威廉·戴明博士曾表示,產品質量是生產出來的,而非檢驗出來的。相比于想方設法的躲過檢測這一大關,直接在源頭提升產品品質才是根治之道。
如今,提升中國品牌價值,已經被提上議程,但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和媒體,仍然以為依靠欺上瞞下就能混上這波中國制造的風口。誠然,每一個國人都希望我們能擁有自己的三星、波音、蘋果公司,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會忽視國貨的產品品質;同樣,我們也不會接受真正的國品被銅臭味兒所玷污。
百年老字號、大眾心中的國家品牌同仁堂門前,始終懸掛著一副對聯:
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
這才是國品應具備的品質與匠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