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會把人類帶向何處?
永生的天堂?還是物種滅絕?
這個問題,隨著近年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不斷增多,又被搬上了臺面。
一.
在3月3日《中國企業家》雜志社舉辦的2017第十九屆中國企業家兩會沙龍上,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也向百度公司董事長李彥宏提出了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宗慶后把問題,拋給了中國最適合解答的人。
2016年后,百度便將公司重心側重于人工智能領域,并推出或正在研發人工智能識圖、自動駕駛等多款產品。而今年在江蘇衛視舉辦的《最強大腦》欄目中,百度人工智能產品小度擊敗人類頂尖選手的表現,更是為人工智能貼上了“危險”的標簽。
二.
這并不是宗慶后和李彥宏的第一次交手。
2010到2013期間,宗慶后和李彥宏在財富榜上多次狹路相逢,最終結果:李彥宏兩次問鼎內地首富;宗慶后稍勝一籌,獲得三次榜首。
這只是個人資產層面的較量,如果延伸到企業理念,宗和李的碰撞更多。
宗慶后的娃哈哈,已成立二十余年,是絕對意義上的傳統企業,或者按宗老板所說:實體經濟。李彥宏的百度則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而崛起,而后躋身國內三大互聯網廠商,堪稱中國互聯網企業的代表之一。
傳統企業與互聯網廠商,一直以水火不容的形態出現在大眾視野。2016年底的某檔節目中,宗慶后聯手格力董明珠,向國內互聯網企業三巨頭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云發起炮轟。馬云的表態則更為直白:“不是實體經濟不行,而是你的實體不行。”
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產業站在同一平臺時,雙方從思維碰撞再到擦槍走火,總是難以避免。此次在中國企業家兩會沙龍邂逅的李彥宏與宗慶后,自然也少不了一場針鋒相對。
三.
大會的主題是“實體經濟如何破局”。因此參與討論的十余人大都是實體經濟代表,代表互聯網廠商的,唯李彥宏一人。
在最初的發言中,李廠長也確實是站在互聯網廠商的角度在思考問題:百度17年來一直在吃的人口紅利正在接近天花板,接下來的增長點在哪里?
李彥宏覺得,拐點會是已經發展了60個年頭、卻忽然在近期覺醒的人工智能。之后便是簡單的應用場景介紹,中規中矩,且不忘安利自家的百度識圖、語音識別、自動駕駛等產品。
“人工智能技術能令冰箱、彩電、汽車、桌子、椅子等理解人類,進而完善物聯網,并實現實體經濟的全面升級。”這是李彥宏對未來的美好展望。
四.
但作為一個互聯網人,李廠長還是對互聯網太驕傲了一些,因此有兩句話觸及到了實體經濟的痛點。
一是:“宏觀經濟如果想靠互聯網來推動,那么互聯網靠什么推動?”
二是:“人工智能是真正對實體經濟產生顛覆性影響的技術。”
2015年,第三產業在中國GDP占比首度超過50%,一直是我國支柱產業的實體經濟,第一次不及第三產業。所以研究人員,都將原因歸結于中國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例如宗慶后就曾在公開場合表態,稱:“全世界互聯網只有中國搞得最熱鬧,互聯網亂搞對中國經濟沖擊得太厲害了。”不可避免的,互聯網的興起傷害到了部分實體經濟的利益。
在實體經濟眼中,分食利益還不夠,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顛覆實體經濟才是互聯網廠商的終極目標。試問,人工智能技術掌握在誰的手里?依然是BAT這些互聯網公司。
如果說,提及互聯網對宏觀經濟的推動,是揭人傷疤的話;那發展AI顛覆實體經濟,就算得上是其心可誅了。
五.
果不其然,在座的實體經濟代表中,最有分量的宗慶后反唇相譏。
對互聯網推動宏觀經濟的反駁
宗慶后最初的發言看似跑題,不談實體經濟,而是將互聯網與美國陰謀論相結合。
先是三個事件:互聯網是克林頓搞起來的,克林頓還給馬云站過臺,美國基金瘋狂的投資中國互聯網企業。
后是一個問題:為什么美國把中國搞成了全球互聯網最發達的國家?
最終得到一個結論:互聯網搞不好,會沖擊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才是富民強國之本。
通過一系列推導,宗慶后的本意,只是為了證明:不要談互聯網推動宏觀經濟,實體經濟才是我立國之本。
對AI毀滅人類的警惕
宗慶后的第二個話題,是對人工智能的警惕。
首先,人工智能會使人類心智倒退。當大部分工種由機器人代替,人類的體力、智力甚至語言能力都會逐步退化。
其次,技術需要克制。宗慶后以永生和人造人技術作為橫向對比,如果兩類技術大范圍普及,勢必影響自然生態的循環。雖然舉例不盡恰當,但宗的深層含義也值得深思:當技術發展突破界限時,就會帶來災難——一如瑪雅、亞特蘭蒂斯;再或者《三體》中向宇宙釋放信號的發射器。
六.
過度討論人工智能的危害,是科幻而非科技,因此李彥宏的回答問題,只針對人工智能的短期副作用做出了評判。
工業革命中,蒸汽機、電力的發明,代替了大量勞動力,但如今,工業革命被譽為人類史最重要的轉折點。人工智能同樣可能導致一些職業的消失,同時卻也提升了效率。
工業技術普及前,一周只能有一天休息;隨著技術提升,單休變成雙休。這些其實都是效率提升的表現。試想,當AI發展趨于成熟,效率進一步提高,人類也許能夠實現一周五休,擁有更多的自由時間去改變世界。
所有技術革命都會帶來陣痛,但陣痛之后,便是整個產業、與社會的升級。
李彥宏舉工業革命的例子,其實還有言外之意:你們這些現在所有的所謂實體經濟,都是工業革命的既得利益者。曾經的變革者,在面臨新一輩的變革者時,又怎能以守舊人的心態去消極對抗?
七.
但科幻問題,李廠長依然繞不開,尤其是在這個雨果獎遍地的年代。
面對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老師,同樣的關于AI威脅論的問題時,李彥宏給出了一個很簡單的答案:人工智能永遠都不會到達那個技術等級。
對此李彥宏并未多做解釋,但鮮姐可以為大家普及一下: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在某些特定領域(圍棋、國際象棋等)超過人類,但那些人工智能所擅長的只有單一領域。例如,我下圍棋可能不如阿爾法狗,但我能只要一聞味道就能知道你噴的香水是CK還是阿瑪尼,它行嗎?這類只擅長單一層面的人工智能,被稱作弱人工智能。
稍好一些的是強人工智能,即在各方面都能與人類媲美,包括思考和創新。那時只要給人工智能一個殼,人類就能從地球退役了。
食物鏈最頂層的,是超人工智能,也就是全方位領先人類。我們可以稱之為:神。
按李彥宏最終所說,人工智能很可能永遠無法超越弱人工智能層面,只能作為輔助產品出現。既然不會產生“自我意識形態”,所謂滅絕或永生,更是無稽之談。
鮮姐只能說,這讓我有一種很奇妙的既視感:
實體經濟學家和企業家:“你們的AI會毀滅人類嗎?”
李彥宏:“呵呵,你們可能問了個假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