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7日,致力于抗癌生物新藥研發的高科技企業“開拓藥業” 舉辦掛牌新三板儀式,其于去年12月12日成功登陸新三板。

蘇州開拓藥業旨在中國研發治療重大疾病、患者用得起、國際一流水平的創新藥物。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專注創新藥物研發鏈的搭建,重點研發項目是1.1類抗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新藥普克魯胺,目前正在中美兩國同時進行臨床試驗。

(蘇州開拓藥業的創始人及董事長 童友之)
2009年,已在國外從事20多年藥物研發的童友之,看到中國醫療領域的發展與國際水平差距越來越大,抱著想“為國家做一些事”的心態回國成立開拓藥業,研發抗癌新藥,其在研產品包括新一代抑制雄激素受體的抗前列腺癌藥物和用于治療乳腺癌、肺癌和肝癌的激酶靶向抑制劑等。

(聯想之星合伙人陸剛)
聯想控股旗下聯想之星在投資業務設立初期即將醫療投資作為重要板塊布局,由陸剛負責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工作,并將醫療投資戰略布局定為新技術,包括生物新藥與療法、基因技術與服務、診斷技術與高值耗材,以及新服務,包括可“沉到基層”的診斷/數據終端、醫療服務的供給創新以及醫療資源的配置優化。開拓藥業恰好屬于聯想之星生物新藥投資范疇,基于此,聯想之星成為開拓藥業的投資方,二者成功“聯姻”。
作為一家超級天使投資機構,聯想之星重點布局TMT、人工智能和醫療健康領域的早期投資。借著開拓藥業掛牌新三板,聊一聊聯想之星醫療健康領域投資版圖以及邏輯。
醫療投資進入“大變局”
2016年7月,陸剛在“2016聯想之星WILL大會”上曾對過去醫療資本市場增長情況做出一番回顧:“從2006年到2009年,醫療領域資本與其它領域資本增長水平基本持平,但2009年到2010年之間突然往上躥了一下,2013年、2014年繼續往上躥;2015年到2016年達到巔峰后,迅速到了擠泡沫階段。”
聯想之星很早就布局了醫療投資領域,
這源于陸剛彼時分析發現,一方面,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漸顯,醫療消費升級在大城市逐漸普及;另一方面,生物科技發展為醫療提供技術背書;
2016年年底陸剛在動脈網舉辦的“未來醫療100強”上說,“生物技術跟療法相結合,就變為一種醫療服務,從商業創新的過往規律看,一旦技術跟服務有緊密結合的機會,就很容易醞釀出多種新的商業模式。”
這些都指向醫療生物技術在未來幾年會出現井噴之勢,“未來十年,生物科技的獨角獸一定會在中國出現。”聯想之星在醫藥、基因等生物技術領域除了投資“開拓藥業”之外,也投資了致力于研發、生產和銷售新型基因分子診斷平臺的“卡尤迪生物”,以功能化納米材料為基礎的“光景生物”,基于基因檢測、提供腫瘤患者個體化治療指導的“燃石醫學”等一批優質企業。
當前中國醫療行業的矛盾點,主要集中在醫療資源短缺及供需雙方資源不匹配這一塊,而解決這一痛點的根本途徑是實現醫療供需之間差異化匹配,聯想之星的投資也傾向于那些緊跟實際的創業項目和企業,醫療器械、移動醫療服務是其投資的一個切入點,布局和深耕技術+服務、醫生社區等領域,2015年投資患者醫學檢查預約服務平臺“同心醫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聯想之星醫療版圖的“合縱連橫”
如果將整個醫療行業看作由醫療服務供給方、患者以及醫用物料三個主體構成,那么,整體而言,由聯想之星的投資布局可見,其在醫療領域的投資基本形成閉環。
在服務供給方,聯想之星著重投資醫療服務平臺,比如患者醫學檢查服務平臺“同心醫療”、腫瘤患者提供個體化治療方案的醫療服務公司“智康博藥”等;在醫用物料方面,聯想之星布局醫用器械及醫藥,比如投資醫療器械公司微納芯、醫藥研發公司開拓藥業等。
隨著中國整體經濟結構轉型、新技術的出現,以及居民財富觀、消費偏好的改變,中國的服務業愈發展現出快速發展的前景。作為中國最大的投資控股公司之一,聯想控股憑借對經濟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把握機會,積極布局消費與現代服務作為未來投資布局的核心,其中,醫療服務就是其鎖定的重要領域之一。聯想控股總裁朱立南曾表示,“聯想控股的戰略投資業務將繼續關注消費與服務相關的投資主題,更加聚焦在金融服務、醫療服務、農業與食品、互聯網與創新消費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