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人無完人,誰還能沒犯點錯誤呀!繼去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新能源汽車騙補案后,這兩天又有七個犯事的“小伙子”陷入了“騙補”風波。金華青年汽車制造有限公司、上汽唐山客車有限公司、重慶力帆乘用車有限公司、鄭州日產汽車有限公司、上海申沃客車有限公司、南京特種汽車制配廠有限公司、重慶恒通客車有限公司于2月4日上榜于工信部官網發布的新一輪騙補名單,其中甚至還有千年不悔改型的慣犯。
新能源汽車補貼力度有多大?
在全國范圍內,北京、西安、河北、長春、山西、哈爾濱均按國家標準1:1比例補貼,沈陽按照國家1:0.7-0.9比例補貼,青海按國標1:0.5比例補貼。
說說北京地區的吉利帝豪EV車型,目前高配車型廠商指導價24.98,2016年國家補貼5.5萬(續航R>250km),加上北京市地方1:1比例補貼5.5萬元,補貼后車價13.98萬。
補貼后買車幾乎省去了10萬塊,車主買車便宜了自然車企的銷量就噌噌上去了,那么車企手里的票子自然是越來越多了。
那么這些沒良心的車企,是怎么靠補貼來欺騙政府、欺騙小老百姓的心呢?
騙補的類型有哪幾種呢?
首先不得不說的就是騙補主要涉及的四種類型,標示不符、有車缺電、有牌無車、關聯方及經銷商閑置。七個“小伙子”的行為性質同是騙補,但是頭上扣得帽子有大有小是不同類型的。
一錯再錯之“標示不符”
簡單來說,標示不符就是說車企賣的車子上實際安裝的電池容量小于官方公示的容量,和買肉時的缺斤短兩差不多。
金華青年、上汽唐山、南京特種兵和重慶恒通、力帆紛紛“下海”,打著為綠色、為環保的旗號卻并沒有真正地落到實處。不少人看到重慶恒通、重慶力帆并不陌生,因為去年的新能源騙補,這“二人”早已“上榜”了。老話說過,有再一再二,卻不能有再三再四。時隔仨月,重慶恒通、力帆又“榜上有名”。
不過,鑒于案發后及時招認的良好態度,日后他倆到底何去何從真的不好說,只能拭目以待了。
指鹿為馬之“有車缺電”
秦始皇面前有個趙高指鹿為馬,新能源屆里出了個叫“上海申沃”的”騷浪賤“,正經事不知道愛干什么,但是有車缺電的勾當是實實在在地擺在眼前了。
能做出“有車缺電”這種勾當的,原諒小編也不得不爆粗口。所謂新能源,賣的就是電池,結果你竟能搞出個舊殼子然后掛個名字,這招無恥的行為非常高,實在是高!
重罰難逃之“有牌無車”
有牌無車,也就是表面上的意思,汽車尚未生產,牌照卻已經可以通過非正常途徑在車管所登記在冊,然后便可以憑借上牌數量申報極其豐厚的補貼。
說到這個,就不得不提2016年因新能源騙補而搭進7.78億元的蘇州金龍。一般來說,遇到這種情況各位大老板的第一反應就是力爭到底,找律師鉆空子盡量降低各種損失。然而,金龍汽車real耿直,放棄陳述和申辯的權利,乖乖聽工信部的話收拾自己搞的爛攤子。
這樣的騙補行為實破壞力相當大,信譽損失相當嚴重,處罰時候交上去的罰款也是相當地大呀!
至于關聯方及經銷商閑置的情況,似乎并未沒有太多的重犯,至今還沒有出現過。
懸案未絕之鄭州日產
綜上所述,均已將七人中的六人定罪,尚有一人原因不明——鄭州日產。
雖然原因還未查明,但是小編前方了解到的內部信息,2016年的鄭州日產已經無法用“失落”來涵蓋了。去年年初“鄭州日產將從東風股份剝離”的消息就已經將鄭州日產推上了風口浪尖,加上近兩年遭遇斷崖式下跌,2015年和2016年前11個月的銷量分別為3.5萬輛和2.28萬輛。
要知道,這與其2014年4月發布的中期事業計劃目標差的可不是一點兩點了。
鄭州日產原計劃2016年年銷量將達到20萬輛,最后不但沒達到,反而在今年年初又被抓包“騙補”,孩子也是真真滴命苦。不過佛說過,自作孽不可活,要騙人也是你自找的,當你腦子里蹦出行騙、鉆空子的念頭的那一霎那,就該預見你已經頂著隨時被抓的風險了。
隨著環保和能源等問題日益凸顯,未來新能源事業也必將成為汽車行業大力發展的重點項目。盡管現在看來,新能源汽車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油罐車,但是在不久的未來,也許我們每一個人都將會購買一輛新能源汽車。所以,對于那些“動歪心思”的企業進行懲處進而凈化整個行業可謂是利國利民的好舉措,那么現在回到標題上問題,作為消費者的勞動人民們,你會選擇給誰重新一次的機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