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包本是傳統的拜年習俗,在微信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社交航母中,進化成了激活金錢關系鏈與提升社交活躍度的利器。隨后各個平臺紛紛跟進,一年一度的春節紅包大戰拉開帷幕。
2017年的最新變化是,微信沒有發錢做活動,我們所有搶紅包發紅包的錢都是從口袋里面實打實掏出來的。有人賺錢的時候,必定是有人虧錢。
今年你搶到了多少紅包,今年你又發了多少紅包?很多人都數不過來這兩個數字,微信也不再幫我們去總結一下。翻開來手機看看,好多人攢了一年的微信零錢都在春節發出去了。
廠商主導的紅包大戰略微顯得有些平淡。先是微信聲明自己退出了紅包大戰,支付寶也不再像去年一樣和春晚合作。但支付寶仍要大家集五福,微信被換了QQ來發錢。支付寶用2.15億人民幣發了1.68億個五福紅包,平均下來每個人領的錢不到1.2元。手Q則是2.72億人一起刷走了2.5億現金。根據QQ發布的數據來看,“刷一刷”的中獎次數達到了17.27億,每次中獎平均分到的現金不足2毛。

“金額太少”,這兩個活動都遭到了不少網友的吐槽。雖然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但對網友來說,也耗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
連續幾年紅包大戰培養起來的用戶,已經開始對這個每年重復的活動產生了厭倦情緒。在鳳凰科技春節前做的一次不全面調查中,43%的用戶表示不會去參加任何搶紅包活動,或許就已經說明了問題。
對于紅包大戰的“沒落”,用戶有一部分的責任,平臺則要承擔另一部分的責任。
張小龍說,微信紅包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2017要讓大家花更多的事件跟家人相處。這句話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紅包活動對于微信的提升效果已經有限。
支付寶也在紅包中做著“減法”。它去掉了去年“咻一咻”中無窮無盡的優惠券,把精力集中在了“還給你們敬業福”上。不管用戶滿不滿意還回來的敬業福,支付寶沒有在“五福”外添加太多屬于營銷的東西。支付寶“副班長”倪行軍在36氪的采訪中表明了態度:紅包大戰耗費了大量的資源、人力,但投入在這件事上并不能給社會帶來多大創新。
支付寶今年開放了AR紅包,對商家用AR紅包+LBS導流的做法,它提供了必要的技術上的幫助,卻在宣傳和營銷上沒有給予額外的曝光。QQ倒是拼命用優惠券、天降紅包、明星合影吸引著粉絲,但是QQ的AR紅包并不像支付寶一樣長期開啟,時間太短是一個弊端。
不管是微信還是支付寶,春節紅包曾經帶來的營銷熱慢慢消退。電子紅包逐漸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常態,春節只能是偶爾嘗之的調味劑。
紅包開始逐漸變得多樣化。在春節前幾天,微信上線了面對面紅包功能。和支付寶的AR紅包一樣,微信選擇從形式上對紅包進行更新。

在支付之外,微信還試圖用紅包進一步拉近與支付寶之間的差距。近日上線的一款與支付寶存金寶相似的騰訊微黃金業務中,用戶可以通過發“黃金紅包”的方式來幫助騰訊進行傳播,暗暗和支付寶開始新一輪的較量。黃金+紅包,這兩個感官刺激的詞語組合,能不能形成如同2014年春節的微信拜年紅包那樣的病毒效應呢?目前看來還是有點懸。
AR紅包也好,黃金紅包也好,圍繞著微信和支付寶的核心需求,紅包將以更加多變的形式繼續下去,人們會用紅包來交流、來付賬、來吸引流量、甚至來理財,但是前兩年微信與支付寶大戰中涌現的紅包熱潮很可能不會復現。對于用戶來說,為了一毛兩毛、一塊兩塊的紅包而無休無止的刷一刷、咻一咻、集福卡的日子大概也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