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化財經12月14日報道 文/耿琦 古人云:言圣人治理其財,用之有節。理財隨著中國股票債券市場的擴容,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日趨豐富和市民總體收入的逐年上升,銀行理財,信托,股票,基金等理財模式已經成為百姓居家生活的一部分。P2P理財基于互聯網特質,吸引著同樣作為互聯網的80后、90后這群消費主體。年輕化的消費主體線上消費和理財習慣成為P2P理財的主力軍,依托互聯網快速傳播的特質,快速影響70后、60后、50后,普惠大眾。
2016年P2P理財從e租寶到中晉系,全國非法集資案件集中爆發,每莊案子涉及金額廣,受害者眾多,涉及全國各地。這些案件的共同特點——打著各種互聯網金融、P2P理財的口號,非法吸收公眾資金,擾亂金融秩序,帶來巨大損失。
P2P理財真的不靠譜么?
2017年的今天,金掌柜決定帶著疑問八一八P2P理財這個不靠譜君。
什么是P2P理財
P2P理財是依托互聯網形成借貸交易的一種理財模式,不同于傳統理財方式。它主要將個人與個人(或企業)之間的借貸,把借貸雙方對接起來實現各自的借貸需求。借款方可以是無抵押貸款或是有抵押貸款。而平臺作為中介一般是收取雙方或單方的手續費為盈利目的或者是賺取一定息差為盈利目的。

為什么選擇P2P理財方式
相對于銀行理財、股票、期貨等產品,P2P理財具有強大的優勢:投資門檻低,大多數平臺的起投金額在50-1000之間;收益高,主流平臺的年收益普遍在8—20%之間,這也是傳統理財無法比擬的。
投資周期短,這也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P2P互聯網金融理財的一個關鍵之處的,一般集中在1-12個月之間;平臺資金流動性強,用戶如何急需用錢,可以通過轉讓債券功能快速回本。
負面消息產生的原因
在經歷過以e租寶為代表的諸多網貸平臺出現詐騙、老板跑路等現象造成的P2P大洗牌之后,互聯網金融企業只依托互聯網的弊端顯現。p2p平臺在合規與安全性上遭受諸多質疑,平臺跑路、停業、倒閉使p2p平臺的可信度連續下滑。但這些真的是P2P自身不足么?
首先P2P理財主要采用大數據風險控制技術規避風險。中國數據封閉,抓取數據的不完整新使P2P理財獲信內容產生大量漏洞。由此產生的高壞賬率同樣增加了普遍吃瓜群眾的不信任度。
P2P理財企業的高壞賬率產生主要原因在于小微企業的還款困難。市場經濟環境變差,小微企業生存困難,還款難度變大。P2P理財企業累積壞賬率超過獲取利差時,只能面臨虧損,或通過融資拋售股份維持經營。
其次,大部分P2P理財企業年交易金額10億左右,利息收入僅有3%。除去投入市場費用30%,運營費用比較緊缺。據相關數據表明,一般營業收入達到10多億的P2P公司,人員應該在200人,系統建設費用1000萬+人員費用人均20萬+租金成本300萬將超過5000萬,因此商場上大多數P2P理財企業是虧錢的,無法持續經營。
第三方平臺投之家數據顯示,2013年一家P2P理財公司的投資獲客成本區間為300至500元,2016年則漲為1000至3000元。平臺采取最典型的獲客策略是贈送投資者體驗金。網頁的理財產品消息常以類似注冊XX平臺,即送1000元、2000元體驗金的字樣吸引用戶。P2P理財企業開展的的“體驗金”大戰,使獲客成本越來越高。但由于競高現象的存在,用戶往往拿錢走人,轉向下一家。對于P2P理財企業可謂“人財兩空”,經營狀況難上加難。
未來發展導向
2017年,P2P理財可開始專注于平臺安全性,借鑒百度錢包、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等企業運營經驗,不斷完善基于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金融大數據等技術的利用。幫助企業和客戶進行完善的雙方風險評估。減少壞賬率產現。同時依據國家相應監管政策和監管體制,構建職責明晰、分工明確的P2P監管體系,規避風險。
其次,為了維持P2P理財企業發展,可以根據企業自身條件尋求轉型,開啟多元化戰略,搶占多方市場,投資講究所有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P2P理財企業經營也是如此。在發展主干業務的同時,開拓其他市場,發現契機,才是王道。
相信在2017年,P2P理財將會進一步蓬勃發展,使更多的企業獲得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