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馬云和宗慶后就“互聯網是否屬于實體經濟”的爭論成為了企業界最熱話題。
近日,“實體虛擬經濟”大討論中終于出現國家隊的聲音,2017年1月4日國務院第一次常務會議通過文件:“要求各部門切實加快新舊動能平穩接續,協同發力,促進覆蓋一二三產業的實體經濟蓬勃發展”。李克強總理在會議上指出:“網店是‘新經濟’,但直接帶動了實體工廠的銷售;快遞業作為‘新經濟’的代表,同樣既拉動了消費也促進了生產。這些典型的新經濟行業,實際上都是‘生產性服務業’,都是在為實體經濟服務,也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

這場可能影響中國經濟未來途徑的討論,以國務院常務會議下發文件的形式完成了定調。在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提醒參會人員要正確認識“實體經濟”的內涵:“實體經濟”是一個相對于“虛擬經濟”的概念,不是僅僅包含制造業,而是涵蓋著一二三產業。
回顧此前的“虛實之爭”,討論中的重要代表馬云實際已以阿里巴巴為例印證了總理的觀點。馬云稱:“無數的實體經濟因為互聯網,找到了實現流通和提高流通效率的方向和方法,這也是阿里巴巴平臺2016年銷售額超3萬億得以實現的根本原因”;“實體經濟的定義是人類通過思想、財富、工具,在地球上創造的生產和流通的商業。生產制造是實體的一部分,流通更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
在“虛實之爭”大討論中,阿里巴巴曾公布的納稅和創造就業等數據,也論證了新動能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觀點。此前阿里巴巴公布:2016年日均納稅1億、創造就業3000萬、帶動納稅超過 2000億、反哺傳統產業超1000億、為超過500萬小微企業發放貸款8000億。
在提升傳統動能,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和實體經濟升級過程中,李克強總理強調的“新動能”發揮前景廣闊。1月7日,波士頓咨詢(BCG)發布的《邁向2035,4億數字經濟就業未來》報告中即預測:到2035年,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中國新經濟規模將達到近16萬億美元,就業容量將達到4.15億,包括新零售板塊以及服務、物流、云計算等在內的整個阿里新經濟生態體系將創造超1億的就業。
新動能與傳統動能不可分割
李克強指出,近年來不少新經濟、新業態的出現,確實讓傳統產業的生產、流通和經營模式都發生了變化。
他以去年幾次基層考察看到的情況舉例說明:廣東一家制造企業將精密激光加工與3D打印技術結合,帶動相關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江西等地的農產品,以“互聯網+”拓展銷路促進農民增收;貴州一家公司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打造覆蓋全國的公路物流信息化平臺,大大降低貨車空駛率,提高了流通效率和企業收益。
李克強告誡參會人員,人類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不少“流通帶動生產”的革命性變化。沃爾瑪等大超市就曾改變過去零售商店的采購模式,直接向廠家低價格采購大量訂單,大大帶動了實體經濟發展。而現在,很多網店直接向工廠下訂單、定制化生產,同樣帶動了大量制造業工廠的發展。
“新動能與傳統動能是不可分割的!新經濟、新動能不僅催生了新技術、新業態,也在推動著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煥發生機。”總理說。
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促進實體經濟蓬勃發展
“目前部分依靠傳統動能的實體經濟產業,確實面臨不適應市場變化的問題。怎么破解這一問題?還要讓傳統產業插上新經濟的‘翅膀’,用新動能帶動傳統動能轉型升級。”李克強說。
“網店是‘新經濟’,但直接帶動了實體工廠的銷售;快遞業作為‘新經濟’的代表,同樣既拉動了消費也促進了生產。這些典型的新經濟行業,實際上都是‘生產性服務業’,都是在為實體經濟服務,也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總理說,“我們培育壯大新經濟、發展新動能,不僅是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也是在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促進實體經濟蓬勃發展。”
對新產業新業態要有效監管,但不能“管死”
如何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協同發力?李克強明確要求各部門負責人,要適應新動能加速成長的需要,探索包容創新的審慎監管制度,對新產業新業態采取既具彈性又有規范的管理措施。
“‘審慎’兩個字,意味著監管必須要有規范,同時也要有一定的靈活度。要監管,但不能‘管死’。”總理說,“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提供更優的服務,讓新業態更好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蓬勃發展。”
李克強要求,要在繼續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立足創新驅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依托“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推動傳統產業邁向中高端,促進實體經濟升級。同時要采取有力措施,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
“各有關部門都要從自身工作出發,創新政府管理、優化政府服務,對新舊動能轉換給予更多支持。”總理最后強調,“要讓新動能蓬勃發展、傳統動能煥發生機,共同構成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