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6年廣電總局和文化部等發布的多項直播資格規定表明,2016年頒布的數個政策新規已于2017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為此圈哥在元旦期間走訪了數家直播平臺,看一下各直播平臺在新的一年里是否按照規定“持證上崗”。

一:移動直播平臺成為“無證上崗”重災區
根據2016年12月發布的《網絡表演經營活動管理辦法》第四條規定指出:自2017年1月1日起,從事網絡表演經營活動的網絡表演經營單位,應當根據《互聯網文化管理暫行規定》,向省級文化行政部門申請取得《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許可證的經營范圍應當明確包括網絡表演。網絡表演經營單位應當在其網站主頁的顯著位置標明《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編號。

部分未公布《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直播平臺
圈哥在隨機走訪直播平臺時,特意留意了有關《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的規定:《許可證》需要在網站主頁顯著位置標明編號。在圈哥走訪的直播平臺中發現:斗魚、戰旗等主流直播平臺都在主頁面掛起了《許可證》編號,而包括標注為“騰訊旗下互聯網互動娛樂直播平臺”的花樣直播在內的ME直播、栗子直播、一起秀等新興移動直播APP官網則未能掛出《許可證》編號,且依然在APP
Store上架運營,明顯違反規定。而許多新興直播APP未經審核便偷偷上架運營則成為違反此項規定的重災區。
二:“禁播未過審游戲”不容易
《網絡表演經營活動管理辦法》還規定,網絡表演不得含有“使用未取得文化行政部門內容審查批準文號或備案編號的網絡游戲產品,進行網絡游戲技法展示或解說的。”早在這一規定出臺時,這一規定就在各直播平臺的主機單機區掀起了巨大討論,因為這些分區主播、玩家所青睞的游戲大部分因各種原因未能進入中國市場。

圈哥在走訪中發現,包括斗魚、戰旗在內的大部分網站都還在直播包括《黎明殺機》、《H1Z1》、《戰地1》、《行尸走肉》等在內的國內未能過審的游戲。一方面是這類游戲的主播和用戶數量過于龐大一時間難以按照《辦法》貫徹,另一方面國內過審游戲種類和數量還難以滿足玩家的需求也是其中原因。
三:半數沒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9月份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關于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其中明確指出,開展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應具有相應資質,不符合相關條件的機構及個人,包括開設互聯網直播間以個人網絡演藝形式開展直播業務但不持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的機構,均不得通過互聯網開展相關活動、事件的視音頻直播服務。
根據相關解釋,《許可證》業務類別包括播放自辦節目、轉播節目和提供節目集成運營服務等。這就表明,沒有此項許可證的單位可能將不能直播或轉播綜藝、體育節目,因此電競比賽的直播、轉播或將會受到不小影響。

在圈哥抽取了包括斗魚、虎牙在內的10家具有代表性的擁有直播業務的平臺,發現標注了擁有擁有許可證編號的網站不足一半。除戰旗直播、虎牙直播、BILIBILI、映客四家平臺在網站底部標注了《信息網絡傳播視聽許可證》編號,其他六家包括斗魚直播、熊貓直播、龍珠直播、火貓直播、花椒直播、TV直播在內都未在網站首頁標注《許可證》編號,如果未取得《許可證》澤將面臨無法開展相關活動、賽事的直播、轉播。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許可證》標注情況抽樣
由于《信息網絡傳播視聽許可證》的審核發放條件第一條為“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單位”因此非國有控股的直播平臺無法進行申請。在獲得《許可證》的平臺中:
戰旗直播用的是同屬于浙報集團的浙江在線新聞網站有限公司的視聽許可證;虎牙直播、多玩游戲以及YY
Live都屬于歡聚時代名下,三家共用同一張視聽許可證;BILIBILI的《許可證》合作方則是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和其旗下看看新聞;映客的申請單位是深圳市華動飛天網絡技術開發有限公司。
可以看出這幾家擁有許可證的直播機構統一選擇了“抱大腿”,而出借視聽許可證給直播平臺成了幫助直播平臺擴展業務的途徑之一,但持證方必須承擔來自直播平臺的法律風險,因此直播平臺的負面事件的頻發則成為平臺通過“抱大腿”的方式得到《許可證》的巨大阻礙。
四:直播平臺不得以“TV”命名
《關于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中另一項規定標明:未經批準,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在互聯網上使用“電視臺”、“廣播電臺”、“電臺”、“TV”等廣播電視專有名稱開展業務。目前流行的幾大平臺中,原網站名帶“TV”的直播平臺紛紛改名,但仍有“TV直播”這樣的平臺陷入尷尬尷尬局面,面臨觸線風險。

平臺改名去除“TV”
“直播起于秀場,聞名于明星,成于社交,正名于內容,賺錢于打賞和廣告,觸暗礁于色情,亡于下一代技術興起。”花椒直播前CEO胡震生這句話精準地概括了直播行業的現狀,“直播造人”“更衣門”等低成本的直播事件更是將直播帶來的負面效果進一步放大。近日國家網信辦聯合文化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組成聯合檢查組,對幾十家網絡直播平臺進行專項檢查。YY、花椒、映客、斗魚等主要網絡直播平臺連日來封禁違規主播賬號3萬多個,關閉直播間將近9萬間,刪除有害評論彈幕近5000萬條。
根據國內統計機構估算,2016年上半年,網絡直播用戶規模就已經達到了3.25億,占網民總體的45.8%,正在向4億規模邁進,直播平臺早已超過了200家。經歷了“直播造人”、“直播‘吸粉’”的野蠻生長之后,廣電總局、文化部出臺的一系列的規范管理措施和條例必將會為2017年的直播行業迎來大整改,而平臺本身也必須進行自省自查才能使產業走向健康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