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媒傳來消息:服裝租賃鼻祖Rent The Runway獲得6000萬美元E輪融資,并對外宣布已實現盈利。而國內,也有多啦衣夢、衣二三等服裝租賃玩家獲得巨額融資。但不同于出行和居住,共享衣著的概念并不晚于二者,但始終未能攪動服裝市場。
住行的成功,催使衣食與共享經濟接軌
目前,Uber估值已破600億美金、airbnb估值也超過300億美金;至于國內,在共享出行、共享住宅領域也出現了滴滴、近期大熱的摩拜、OFO、途家等高估值獨角獸。這些新巨頭,屢屢霸占各大科技網站頭條位置。但在科技板塊之外,還有著一批存在感稍有不及的玩家。
衣物共享,就是諸多尚未出現獨角獸的領域之一。
“衣食住行”,是最基礎的四類民生需求。“住”和“行”的共享市場都已打開;“食”領域雖然各種拼(約)飯社交APP叢生,但最后總會從約飯變成約炮,社交變成射交;因此,四類民生中值得挖掘的也只剩共享衣物了。
簡析共享衣物市場的三類玩法
目前,衣物共享領域主要有三種模式:
模式一:以租代賣
即所謂的共享衣櫥模式。用戶通過包月或者按次向租衣平臺付費,就可以挑選平臺中的各類昂貴或新潮衣服。該模式玩家主要包括Rent The Runway、多啦衣夢、衣二三等。
模式二:閑置衣服互換
用戶將自己的閑置衣物出售給平臺,但是平臺并不直接支付現金,而是支付衣幣。通過衣幣,用戶可以在平臺中購買其它用戶的衣物。該模式以衣換衣為代表。
模式三:二手衣服電商
與模式二相似,但更為簡單,用戶將自己的衣物掛在平臺上出售,其它用戶可以來購買,即簡單的二手衣物電商。該模式的玩家是Poshmark。
概括來說,第一個,就是我們小時候常見的租盤店;第二個,是一個打著以物易物噱頭的二手服裝賣場;最后一個,則是連噱頭都沒有。
需求存在,體驗及盈利成最大問題
“女人的衣柜永遠少一件衣服。”
2015年中國婦女雜志社發布的《中國城市女性消費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女性最大一筆開支用于購買服裝服飾的人數最多,已連續7年穩居個人開支的第一位。對于女人來說,永遠穿不完的衣服就是剛需。
然而,這只能代表共享衣櫥概念有生存土壤。吸引用戶長期使用的是體驗;保證平臺能夠成長為獨角獸的是盈利空間。
偏偏從個人角度看來,共享衣櫥的這兩點都令人堪憂。
首先是用戶體驗。
決定電商平臺體驗最重要的元素有兩個:一是商品的貨量,包括款式量,和單品量;二是商品的品質。
筆者嘗試了國內的三款“主流”共享衣物類APP:多啦衣夢、衣二三和衣換衣。其中衣換衣的平臺尚處于搭建或倒閉狀態,并無售賣商品,因此不算在體驗中。
其中衣二三中的衣物以“均碼”居多,并無S、M、L之分,部分顧客反應衣服過大或過小;其次,某些“爆款”衣物偶爾會處于無貨狀態。多啦衣夢同樣存在類似問題,但無貨的情況更為嚴重。
這些無貨的商品不會與有貨商品作區分,因此使用者在幾經篩選后,有很大幾率會選到無貨的款式。
而從品牌角度來看,多啦衣夢和衣二三中并無國際大牌,相反主打獨立設計品牌。雖然設計感同樣不弱,但是其誘惑和視覺沖擊遠小于Gucci、burberry。
其次講盈利模式。
不同于出行和住宅,時裝屬于強消費品,且具備很高的過時風險。畢竟女人衣柜里,永遠不會少一件十年前的流行衣服。
這就導致,平臺想吸引顧客,就需要長期保持商品的更新。這導致,平臺的資源購入成本將不斷累計,每一件衣物的邊際成本不會像住宅、專車一樣逐漸降低。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不更新衣物,無人來租賃;更新衣物,便陷于高成本和高庫存。
要么沒人花錢來租,要么就要承擔高成本低毛利。衣物共享的造血能力將成為克制其發展的最大問題。
以及,一些不成熟的解決建議
從女性的消費觀念來看,衣物租賃市場有很大機會,但卻不應該是多啦衣夢和衣二三這種與獨立設計品牌深度合作的模式。目前共享衣物行業最大的問題,就是將受眾設定為全部女性人群。該情況下,包月租金較低且衣物平均品質較為一般。
這和小米推出廉價的紅米手機系列其實是一個意思:搶占市場、薄利多銷。但紅米系列賣得再多,也不如iPhone賺錢,而且會損害品牌調性,產生廉價感。
那,如果只出租奢侈品呢?
Fortune Character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消費者全球奢侈品消費達到1168億美元,占全球的46%。同時,博思數據預測,隨著大眾對二手奢侈品認可度的提高,未來5年間,國內二手奢侈品市場將會迎來增長。
這對于共享衣物廠商來說是一個絕好的機會。Hermes、Chanel、LV、Gucci、Prada……雖然這些大牌的奢侈品衣物不能像黃金一樣保值,但由于品牌原因,其保質期明顯要優于那些不知名的小眾品牌。
這也許是共享服裝平臺的一個出路,但選擇了這個出路,也就意味著很難達到Uber、滴滴的量級。
所以說,共享衣物領域也許會有盈利公司出現,但卻永遠不會出現Ub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