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美團與騰訊展開進一步合作引起行業關注,但坊間評論較多的卻是——美團13億(此數據為坊間傳言,不代表速途認同該數據)買的支付牌照虧了。這讓速途網產生了興趣,支付牌照真有那么值錢嗎?

據知情人士透露,在幾年前,一張支付牌照的價格在500萬左右,而目前已經漲至最高4-5億,翻了100倍,令人乍舌。
而就像分析房價上漲問題一樣,想知道支付牌照為何漲價,就要搞明白供需關系。誰需要?誰在賣?商品本身有多大商業價值?一張支付牌照究竟對于一家公司意義有多大?
誰需要?有野心的“準第四極”公司們
當前,支付牌照似乎已經成為互聯網公司標配,據億歐此前統計的互聯網公司TOP20中大部分都擁有支付牌照,沒有的也在努力申請或者準備收購中。但誰都知道,支付市場被支付寶和理財通等占據,為什么后來者不乖乖妥協呢?

因為有些公司,天生為了和BAT掰手腕的。比如美團、攜程與滴滴。合并后的美團點評擁有超高流量和超高頻的支付場景,收購牌照方順理成章;OTA龍頭攜程從13年就準備在金融方面布局,此后通過與去哪兒換股,成為百度系一員,但是攜程的支付方式中卻還沒有百度支付,所以攜程很可能單獨收購支付牌照與飛豬一拼;滴滴同樣如此,程維在11月份的互聯網企業家論壇上表示滴滴日均訂單達到2000萬。但滴滴每一筆業務,都會被第三方支付機構抽取0.5%至3%的手續費,這對滴滴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自己擁有支付牌照就能立竿見影的節省成本。
沒有野心的公司不是好公司。所以像美團、滴滴、攜程這類擁有大流量,且擁有高頻支付場景的公司,必然有野心成為中國互聯網的第四極,而支付牌照,就像他們的一個驕傲的徽章,除了合規以外,這層傲氣也許是支付牌照的隱含意義吧。
支付牌照也分級,“全牌照”數量不多
可見,互聯網公司對于支付牌照的需求一時間不會減弱,而政策也催生了牌照價格的上漲。今年8月,央行宣布一段時間內不再批設新的第三方支付機構,而在最近一年多的時間里有4家第三方機構注銷,還有8家在第一二批續展中被合并。
但即便如此,258家擁有支付牌照的公司看起來也并不算不少,那么為啥還那么貴?原來,支付牌照也分級別。
有投資圈人士透露,近幾年支付牌照的價格水漲船高,2015年業務范圍僅為網絡支付的牌照,價格為1億至2億元,如今報價為2.5億至3億元;經營范圍為全國,業務范圍又是網絡支付、預付卡的發行與受理、銀行卡收單“全牌照”的,2015年的價格為2億至3億元,現在4億至5億元,而這類“全牌照”公司也是互聯網巨頭們收購的重點對象。“要是再往前數幾年,幾百萬就能收購一家牌照公司,現在幾乎翻了100倍”,該人士透露。
此外,一張支付牌照,就可以養活一個公司。以新三板公司匯元科技為例,其2016年上半年報告顯示,截止2016年6月30日,匯元科技2016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為1.3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4.11%;凈利潤為6611.19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1.33%。截止2016年12月26日收盤,匯元科技市值超31億元人民幣。
綜上所述,第一支付牌照數量有限;第二持有牌照的公司本身具有開展業務盈利的能力;第三準第四極互聯網公司不愿永遠被行業寡頭牽制,支付牌照成了這些公司不妥協的標志。這樣看來,支付牌照的價格一路狂飆也符合邏輯,而美團收購的價格,可能也不只是牌照價格,也許被收購公司還有其他業務盈利。從長遠看來,支付只能是大公司的游戲,除非政府再開閘口,同時也有更多獨角獸公司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