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不分地域國際,從來都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聯想控股董事長、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從30年多前的小平房起步,到如今公認的“商業教父”,對中國乃至亞洲經濟的貢獻有目共睹。近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透露了自己多年來的創業心得:企業沒有足夠大的能力時,就要適應環境,要在堅忍中變強變大。
在柳傳志看來,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但在普通人眼里,他是一個不平凡的人。他經常強調創業者選定的目標要切合實際,否則容易落空。不管哪個行業出來創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打開市場,讓市場認識你,你才能把東西賣得出去。作為一個創業者,要很快學會的不僅僅是怎么打開市場,其實要學會的事情是怎么制定戰略,這個制定戰略實際上就是說你得學會了想著打、瞄著打,而不是蒙著打。
1984年,柳傳志從研究所出來創業的時候就是蒙著打,對經營一個企業的常識性的東西不懂,只能一步一步試錯,有時候正巧做對了,蒙對了。后來就慢慢開始想,開始總結,要有目標,要想著打。這是柳傳志最初的體會。
1984年,已是不惑之年的柳傳志拿著20萬人民幣的創業啟動資金下海經商,為積累原始資金,他和同伴們做過“倒爺”、“板爺”。然而知識分子出身的柳傳志畢竟不是合格的“倒爺”,20萬元最終被騙掉了14萬。擅長管理和戰略的他從此開始為公司的未來發展謀篇布局。
與草根創業者們不同,從科研機構走出來的柳傳志們在技術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1985年,聯想推出具有聯想功能的漢卡,將英文操作系統譯成中文輸入。漢卡讓聯想挖到了第一桶金,聯想這個品牌也由此誕生。有著敏銳市場嗅覺和遠大抱負的柳傳志并不滿足于此。他看到了電腦市場的藍海,決定自己生產PC機。于是,柳傳志與同事轉道香港注冊公司,自行生產PC機。
當年,中國往何處去,特別是經濟發展往何處去,并不是很清楚。到底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選擇哪條路走,也不是很清楚。以前留下的政策、規定甚至法律,都是為計劃經濟制定的,像民營企業這種市場經濟代表性的產物,在當時的環境下確實舉步維艱。
作為一位歷經30多年風雨而長盛不衰的民營企業家,柳傳志經常對外界說“不做改革的犧牲品”,“不說違心話,不說損害企業利益的話”。他對自己幾句話的解讀是,在企業沒有足夠大的能力時,就要適應環境,要在堅忍中變強變大。
從一名體制內的科研人員到商業教父,柳傳志的財富雖然遠比不上與新世紀崛起的IT首富們有一定差距,也沒有顯赫職稱,但他的故事與他的名字一樣,都構成了中國改革開放傳奇的一部分,他親身參與的民營企業家發展歷程,也持續地激勵著后代企業家。尤其在“雙創”的大環境下,柳傳志的創業真經給無數迷茫中的創業者們樹起了航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