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于京華時報停刊的消息在網絡上熱傳,人們無不為之惋惜。而就在昨天,《京華時報》官方微信發布了《京華時報社員工轉崗交流工作啟動》的新聞,確認了京華時報社將于2017年1月1日停刊一事,并啟動員工轉崗工作。同日晚間,京華時報員工表示不接受上文所談的所有問題,并稱該安排為強制性安排。
提到強制性安排,我們不得不想起大部分互聯網公司都會面臨的一個問題“裁員”。有評論者認為如今已經到了互聯網行業的寒冬期,裁員已不可避免。那么我們如今的互聯網公司裁員的原因都會是哪些呢?我們看過裁員原因之后,是否可以預測到哪些公司將要裁員?
最委婉的裁員——996工作制
如果說我們要在互聯網圈內找到一個最委婉的裁員方式,那么一定非996莫屬了。今年9月,58同城開始推行996工作制,惹了員工眾怒,紛紛指責其是在變相裁員。其實推行996工作制的互聯網公司并非58同城一家,最著名的就是小米,其聯合創始人黃江吉想起最初,曾經這樣說過“興奮到就算你不給工資,我都愿意免費為這個事情奮斗、免費為這個事情熬夜不眠不休。”,創始人這樣認為,恐怕員工不會買賬。在996工作制下,受不了這種強度的員工會自動離職,企業也能達到自動優化人員配置的目的。所以,“996”工作制被譽為最委婉的裁員。
能被理解的裁員——末位淘汰法則
據速途網了解,末位淘汰法則一般在大型互聯網企業中采用。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下末位淘汰法則的起源,該法通過競爭淘汰來發揮人的極限能力,由GE公司前CEO杰克·韋爾奇提出,他指出GE把員工分成三類:前面最好的20%,中間業績良好的70%和最后面的10%,而依照經驗,最后的那10%往往不會有什么變化。一個把未來寄托在人才上的公司必須清除那最后的10%,而且每年都要清除這些人,只有如此,真正的精英才會產生,才會興盛。
末位淘汰法則維護了大企業的穩定,同時也給員工增加了一種工作壓力。在此談一件與末位淘汰法則無關的事情,本月初有一位阿里的員工發表了題為《工號105751實名投訴阿里巴巴,終于我被你們逼死了》的公開信,文末還有自殺傾向。看到這條消息,可能很多人會去批評互聯網公司給員工的壓力大,但是此事件網友評論點贊最高的卻是“身體不行就別干。”,可見大型互聯網公司壓力大是被公眾所理解的。
而據速途網了解,目前阿里確實在實行末位淘汰法則,并且還是冷酷的361硬性考評。另外,華為也在實行末位淘汰制,其總裁任正非曾說:“末位淘汰制是永不停止的,只有淘汰不優秀的員工,才能把整個組織激活。”
如今在網約車市場一家獨大的滴滴,在去年的11月就想要停止招聘,滴滴出行CEO程維這樣說道:我還是希望讓團隊把拳頭捏緊一點,團隊人員太多,執行力會被稀釋。這些都是為了未來更快的奔跑。
在手機廠商方面,2015年發展最為迅猛的魅族,選擇在今年初采用末位淘汰法則也引發了一些爭議,其總裁白永祥在內部信中稱,魅族人員規模增長到接近4000人,而打造一支優秀團隊成為重點要思考的問題。“杰克·韋爾奇的2-7-1理論,就是每年要淘汰底部10%的人”。
大型互聯網公司選擇推行末位淘汰法則,能夠將公司內部的人員業績表格化,對于工作努力的員工進行嘉獎,而淘汰的員工由于已經有了大型互聯網公司的工作經歷,再找工作也不會很難。如果說末位淘汰法則僅僅淘汰很少一部分員工的話,那么下面介紹的這種裁員原因,可就會引起大部分員工的恐慌了。
殘忍的裁員——業務調整
任何一家互聯網公司都會面臨業務調整,最初踏入行業藍海時對于未來困難預估不足,當行業已是紅海一片,自身也不得不進行轉型,再次踏入如今較為火爆的業務中,人才需求的轉變使得它們不得不裁員換血,引入新人來維持企業生存狀態。
就在前幾天,我們還沉浸在雙十一買買買的節奏時,公眾號企鵝生態發表了一篇名為《滴滴出行,據說,開始裁員了》的文章,文章中用“據說”的口吻解釋了滴滴出行裁員的目標員工主要涉及快車業務線下團隊。至于裁員原因,“據說”是因為網約車新政使得滴滴快車業務受影響,同時由于資本寒冬影響逐漸顯現,快車業務在滴滴內部的權重降低,而滴滴近期與近150家出租車公司達成戰略合作,也可以佐證“企鵝生態”的猜想。傳聞中滴滴在業務轉型的道路上選擇裁員,是迫不得已還是早有預謀,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而就在上個月,暴風魔鏡被傳預計裁員50%左右,這次引起了一些評論員對VR行業的看衰,對此暴風魔鏡CEO黃曉杰回應稱,對于一度超過500人的隊伍而言,有很大的經營壓力,所以暴風魔鏡前段時間做了拆分和裁員。同時,暴風魔鏡稱正在積極布局VR生態,拆分汽車、旅游、房產、UGC等業務板塊,擬成立獨立的生態公司。業務調整使得暴風魔鏡裁員200人左右,不知道以這個原因裁員,對于那些員工來說是否公平?
而在互聯網之外,伴隨著VR的火熱,各家公司也紛紛裁員,轉向VR領域布局,前幾天我們熟知的照相機廠商尼康宣布日本公司的1550名員工將進行重新調配,這也是其準備向VR轉型的信號;而國內的民營娛樂集團光線傳媒在今年9月也宣布將裁員20%左右,其總裁王長田回應稱,光線未來將朝制片人方向發展。但是,據了解光線傳媒近兩年在VR方面布局明顯,有消息稱此次裁員也是針對業務向VR轉型的信號。
哪些公司的員工會面臨裁員風險?
前邊提到了這么多公司都會裁員,有的比較委婉,選擇了末位淘汰法則;有的則因為業務轉型,必須對人員進行去除或是換血。在這樣情況下,作為互聯網公司員工的我們,必須清楚自己是否面臨著裁員的風險,這樣對于自己目前的狀況也能有一個理性的分析。
首先,面臨業務轉型的互聯網公司。在上邊的例子中我們談過業務轉型使得部分互聯網公司被迫轉型,而轉型的原因則更多與自身發展有關,前邊提到的滴滴所在的網約車領域,易到在去年就進行了裁員,行業發展到如今的成熟期,各家之間價格已趨于穩定,雖然說已經處于寒冬有些為時過早,但是結合到目前國家地方政策的要求,目前發展進入瓶頸,業務轉型裁員勢在必行。朋友們,如果你所在的行業也像網約車處于成熟狀態,那么你可就要小心了。
其次,不與時俱進的互聯網公司。與時俱進已經成為互聯網公司發展的不二法門,傳統設備廠商通過各種方式去不斷提高著自己的市場份額,力求能夠在瞬息萬變的互聯網+時代分得一杯羹。以電商行業舉例,蘇寧在去年已經進行裁員,究其原因除了人員冗雜之外,坐擁良好的線下渠道卻在與京東的較量中敗下陣來,而與阿里的相互控股也決定了其必須要進行改變,才能從對方處獲得更多的資源。
最后,那些盈利成問題的互聯網公司。這類公司的裁員傳言我們經常能夠聽到,盈利成問題已經成為一大批互聯網公司必須面臨的問題,在極速資本擴張的同時,如果永遠找不到盈利方式,最后受拖累的還是你們的員工。今年7月被爆出的愛鮮蜂裁員風波,雖然最后官方解釋為“正常的人員優化”,但是有媒體稱裁員也是由于愛鮮蜂還未盈利,投資人希望看到一個可以盈利的公司而提出的要求。盈利成問題的公司往往模式單一,自身服務無法與用戶之間形成粘性,如果每季度的虧損可以收窄,未來還是可期的。
小結
在這個不能稱之為寒冬的“寒冬”,互聯網公司的日子都不太好過,業務轉型、與時俱進、尋求明朗的盈利模式,這些都是互聯網公司一直在努力做的,但是能否破解目前所存在的困境,我們只能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