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人》近日撰文稱,“雙11”的網購包裹激增凸顯出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市場碎片化嚴重、價格競爭激烈、成本上漲過快等中國快遞行業的深層結構性問題。
以下為原文內容:
“禿鷹在盤旋,它們在私語,‘你沒時間了’……但我仍將奮起!”這段歌詞來自美國流行歌手凱蒂·派瑞(Katy
Perry)的一首歌。希拉里的競選活動中經??梢月牭竭@首歌,它很快也會在另外一個沒有那么嚴肅的事件中響起:這是在深圳舉行的一場“雙11”晚會。
“雙11”是一年一度的中國網購狂歡節,每年11月11日準時拉開帷幕。
這個節日并不是阿里巴巴的原創,但這家電子商務巨頭卻在其中扮演了主導地位。去年“雙11”期間,中國消費者共在該公司旗下的平臺上花費143億美元,同比增長60%,甚至達到美國兩大購物狂歡節——“黑色星期五”和“網購星期一”——的總和。中國消費者仍然信心滿滿,所以今年的“雙11”應該會再破紀錄。
但這場購物盛宴同時也引發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這么多的網購包裹是如何送達消費者手中的呢?去年“雙11”期間,短短24小時內就產生了大約5.4億個包裹,幾乎是平日數量的10倍。但實際上,即便是普通的促銷日,中國也會產生數量龐大的快遞包裹。
根據國家郵政局的數據,今年前3季度全國快遞包裹配送量高達210億個。
由此看來,中國快遞業現狀不錯。盡管經濟降溫,但2016年前8個月,該行業的總營收還是同比增長43%,達到2340億元人民幣(360億美元)。
雖然政府對中國經濟的控制在加強,但快遞業的私有企業份額反而在增加。中國郵政曾經壟斷了所有的信件和快遞業務。但現在,除了信件外,中國郵政的比例已經很低,占據主導的反而是私有快遞公司。
中國規模最大的快遞公司都在借著高速增長而加快上市步伐。多數快遞巨頭都是從雜亂的創業公司發展而來的,目前多數都處于私有狀態。但由于審批推遲,導致IPO交易積壓,很多公司不得不另尋出路。
上月,圓通和申通利用“借殼”方式完成了上市。而作為今年以來美股市場規模最大的一筆新股上市交易中,中通也于10月27日在紐約融資14億美元。作為中國最大快遞公司的順豐最近獲得了借殼上市的審批。
但投資者卻有可能身處不利境地。例如,中通股票自上市以來已經大幅下跌。這是因為快遞公司的高速增長掩蓋了結構性問題。快遞行業目前碎片化嚴重,本土競爭對手多達8000家,而且效率低下。
其中的一大原因在于監管,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地方保護主義。這也迫使很多快遞公司必須獲得不同的地方牌照,還要設立許多辦事處。為了滿足地方監管法規的要求,在配送包裹的途中需要反復拆包和重新包裝。因此,很多企業都難以建立全國性的大型配送網絡,也很難擁有定價能力。
激烈的競爭導致快遞價格2011年以來已經下跌逾三分之一。根據中國首創傅成(Peter
Fuhrman)表示,在美國,運程兩天的快遞費用約為每千克15美元,而中國僅為60美分。
為數不多的幾家快遞巨頭現在將目光轉向了現代化。一些公司已經開始投資現金技術:順豐在上海新建的包裹處理中心用昂貴的歐洲分揀設備取代人工,從而大幅提升了效率。
阿里巴巴入股的小型快遞公司心怡科技在蘇州附近建設了一個半自動化倉庫。雖然該公司的規模有些不起眼,但它卻是阿里巴巴菜鳥網絡的合作伙伴。這家電子商務公司會幫助會員協調路徑,借助大數據提升效率。
其他投資也在有序推進。圓通董事長喻渭蛟回憶起他2007年訪問美國快遞巨頭聯邦快遞位于孟菲斯的“空港城”時的情景。他當時對聯邦快遞采用的各種高科技感到震驚。
回到中國后,他向IBM征求了建議,希望能夠效仿聯邦快遞的做法。圓通目前正在借助借殼上市獲得的融資增加飛機數量,購買自動化包裹分揀設備,并為重量超過50千克的包裹引入了重物流處理能力。
但沒有多少跡象顯示地方政府會允許包裹自由配送,所以監管仍將是制約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更糟糕的是,勞動力成本也在不斷上漲。愿意從事快遞員工作的農民工正在逐漸減少。本周的《中國日報》報道稱,在“雙11”前夕,快遞公司為快遞員開出了與大學畢業生同等水平的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