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是消費金融大爆發的一年,去年6月國務院決定將消費金融公司試點擴大至全國,釋放出了巨大的積極信號與政策紅利。因此,消費金融成為眾多資本競相追逐的對象。微眾銀行、京東、阿里和互聯網金融平臺等各類機構高調進入消費金融領域。
對消費金融的狹義理解就是花明天的錢。而廣義的消費金融是與消費環節、消費升級、消費生態環節所有產生的金融業務、金融相關的服務,如在消費環節發生的支付,其實也是消費環節的金融服務。
電商巨頭,以京東白條、阿里花唄等為代表。如消費者在京東購物便可申請最高1.5萬元的個人貸款支付,可選擇最長30天延期付款,或3至24個月分期付款兩種不同方式,此外還有“白條+”,可將白條產品應用到租房、旅游等場景中。
此外,P2P平臺也加入了消費金融的“混戰”,如有利網、美利金融、麻袋理財等平臺。美利金融目前從低頻高額和高頻低額全面切入消費金融的兩大方向,切入高頻低額領域的產品是與3C消費信貸平臺“有用分期”合作,針對學生、藍領、初入職場的白領們的3C類產品消費分期,切入低頻高額領域的產品即做二手車消費金融。
白條等信貸消費形式對用戶來說僅僅是花明天的錢,而新近在電商平臺上出現的“人人白拿”商品實現的是先消費,再返現的逆向消費金融。在京東搜索“人人白拿”能夠看到,目前用戶可以購買到價值百元左右的商品,然后到人人白拿平臺上實現百分百返現。
對于消費者而言,希望在購物中得到的最直接的屬性就是商品價值的優惠。因此誰能夠讓用戶獲得物美價廉的商品,誰就可以快速搶占市場,首先保證用戶能夠從中獲利,其次保證用戶的購物體驗才能真正的和市場相擁。人人白拿是以用戶百分百獲取商品返現的方式讓利,僅上線一周就獲得了過萬的銷量。
人人白拿科技有限公司CEO周齊介紹了目前白拿商品的模式,人人白拿平臺通過對接互聯網金融平臺,用戶購買商品之后在互金平臺注冊獲取紅包等代金劵,體驗互金理財產品并獲取返現。
電商發展到今天,一方面是電商希望吸引流量,打造自己的IP;另一方面消費者也陷入了疲勞之中,走出了感性消費。新生事物出現所帶來的流量紅利已經消耗殆盡,全新的玩法勢必將會不斷出現。
馬云也曾經預言“電商”將會被淘汰,網購金融群雄逐鹿,發展到今天早已不再是原來簡單的支付方式,眾多網購平臺的金融領域得到了長足發展。其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京東白條、蘇寧任性付用戶數激增。以2015年雙十一為例,全天交易7.1億筆,螞蟻花唄有6048萬筆;京東白條交易額同比增長500%,用戶同比增長800%;蘇寧任性付交易額同比增長836%,用戶同比增長576%股票的市場波動。
人人白拿投資人覃剛介紹,在消費金融鏈條中,首先是消費需求的產生,其次是金融服務需求的產生。因此,不少公司把消費金融場景化作為發展重點。場景化金融就是將以往復雜的金融需求變得更加自然,即將金融需求與各種場景進行融合,實現信息流的場景化、用戶購買方式多樣化。人人白拿目前上線的是1.0模式,將在近期推出人人白拿2.0,用戶既可以選擇直接購買商品后返現,也可以購買對應的理財產品,先白拿商品,后拿投資回報,實現雙重獲利。
以消費金融為代表的線上金融零售領域無疑是一片巨大藍海,必將成為互聯網金融平臺展開廝殺的新戰場,而如何給用戶更多更好購買方式選擇是決定各平臺消費金融業務前景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