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新品發布會一周之后,新版Macbook Pro國行版正式開售。和以往蘋果新品開售后朋友圈爭相曬出訂購頁面的過往不同,這一次新Macbook
Pro,來的似乎過于安靜、低調了一些。這并不代表人們對于蘋果產品盲目的趨之若鶩有所收斂,更多的原因則來自于新Macbook
Pro本身。過于激進的腳步和對使用者過分苛刻的限制,讓蘋果這一次的改變并不像想象中那樣美。

一周的時間,我們走訪了眾多蘋果Mac系列的忠實用戶,也收集了大家對于蘋果此次變革的諸多觀點。在6年時間未對Macbook
Pro系列產品有過大變動之后,在Macbook系列筆記本逐漸被大眾所接受,成為了筆電當之無愧的代言人之時,蘋果這一次更像是迎合專業用戶,而拋棄普通消費者的一記昏招,其所引發的地震比起不久前iPhone
7取消3.5mm耳機接口的影響更甚。
門檻過高的Multi-Touch Bar
毫無疑問,Multi-Touch Bar是蘋果新Macbook Pro上最值得關注的部分,對于Multi-Touch
Bar的介紹,也貫穿著蘋果發布會的始終。看上去酷炫有佳的Multi-Touch
Bar,的確顛覆了人們對于傳統筆記本電腦的認知。然而,有多少人知道,其實這是又一次蘋果對于傳統技術的重新包裝呢?
早在2014年,類似Multi-Touch Bar的技術就在ThinkPad X1
Carbon上以“變色龍鍵盤”為名而采用。但限于聯想每況愈下的影響力以及適配應用的不足,當時的“變色龍鍵盤”并沒有引起消費者及業界人士的關注。
但同樣的技術經過蘋果的詮釋,則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化學反應。和以往一樣,蘋果并不習慣于在第一時間用上最新的技術,但一旦采用,必然會給人一種改變世界的感覺。看過發布會的消費者可能都會有這樣的感覺:Multi-Touch
Bar所能提供的便利性,會令各類專業操控更加簡便,也更為直觀。
但在被Multi-Touch Bar連番轟炸后,蘋果可能沒有想過,如此密集的攻勢,卻讓人不覺迷茫:Multi-Touch
Bar的這些應用場景,是不是有些專業性過于嚴重了?

可以預見,對于Multi-Touch Bar高呼過癮的大抵上由以下人群所構成:1、專注于Final Cut Pro和Logic
Pro的多媒體工作者。2、專注于Photoshop的平面、攝影工作者。3、常年與Xcode為伴的碼農。
可以說,作為蘋果新Macbook Pro當之無愧的目標人群,以上用戶是可以真正把Multi-Touch Bar玩出花來的人,他們真正的把Macbook
Pro當做生產力工具,以創造內容價值來作為收入來源。他們往往具有強大的購買力,并需要最新的技術來提高生產力。Macbook
Pro的出現無疑對其是一陣強心劑。
但,更多的普通用戶呢?在我們周圍整天抱著Macbook的人群中,其實那些專注于內容生產的用戶并不多見,反而是欣賞MacOS簡單、穩定的消費者占了絕大多數。而這些用戶,對于Multi-Touch
Bar的應用便利很難感知到,也就更談不上什么提高生產力了。
從應用層面來看,普通用戶對于Multi-Touch Bar的依賴度更低。如果你不用Final
Cut剪片子,不用Photoshop作圖,而只是將Macbook
Pro作為一個通訊工具,娛樂伴侶的話,那么你會發現,在MacOS生態上,國內用戶常用的Mac端應用軟件更新頻率之低,新技術適配之慢,簡直令人發指。比如各類視頻網站的APP,比如各類即時通訊類軟件,想要他們在新版本中支持Multi-Touch
Bar的API,想想就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