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AI創業正以逼近肯德基開店的速度高速發展著。
本月,網易科技、網易智能與烏鎮智庫聯合發布了《烏鎮指數: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6)》綜述篇、產業與應用篇、學術與科研篇三個部分。報告指出,2015年全球新增AI企業數量已達到了806家,平均每10.9個小時就有一家AI企業誕生。而目前大家熟知的快餐店肯德基在全球的開店速度大約為8小時/家。
但對于普通的“吃瓜”群眾,我們最關心的是已經誕生60周年,并第三度火爆的人工智能到底意味著什么?被認為是黑科技將改變人類甚至征服人類的人工智能到底會怎樣引發未來生活的“大爆炸”?
現狀:深度學習、大數據、計算力帶來第三次高潮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個詞是1955年創建的。自然語言編程、神經網絡、計算的復雜性、計算的自我提升、直覺計算以及隨機與超能力七大人工智能方向跨越世紀依舊是研究熱點。而今年3月,AlphaGo打敗世界頂級棋手李世乭后,人們驚嘆科技的強大,同時也有著好奇:人工智能的研究究竟已到達什么地步呢?
“圍棋比賽機器獲得了勝利,說明棋類已經被人工智能技術完全征服了。”在開物沙龍上,IBM中國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嚴駿馳說,“這是因為邊界條件比較封閉,規則能夠清晰定義,信息較為對稱,因此棋類游戲一直是人工智能非常重要的試金石。”而IBM也遠在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研發人機對弈的技術,97年IBM的深藍技術也成功打敗過當時的國際冠軍。
然而,征服棋類并不是人工智能的終點。目前AI正滲入各個行業,解決著各種刁鉆難題。為金融行業、安保行業提供人臉識別技術的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楊帆在開物沙龍上提出了一個驚人的數據:“(人臉識別)的誤識率,目前只有一千萬分之一,已經超過現在手機的4位驗證碼和銀行的6位密碼。”這項技術也被應用在嚴肅落地的方向,如安防中的人臉布控、行人檢索等。
網易杭州研究院執行院長汪源也分享了網易在人工智能領域上關于語音技術、自然語言理解以及智能圖像識別方向的探索,不少優秀的探索成果也已經已投入應用中。
汪源介紹道,網易在現在所有的游戲、社交的易信這些產品里面都是采用自主研發的語音技術,從2014年上線至今已經應用于80多款產品。具體的應用場景是,在手游里面使用量非常大,每天的處理請求量達到5000萬,根據一個公開的數據來看,這個量已經達到蘋果Siri的1/3左右。自然語音理解上,網易目前主打的七魚云客服就支持多輪人機對話,知識庫動態學習。而另一方面,網易作為一個大型門戶網站,也很好地將智能圖像識別功能應用到網站上的圖片鑒黃中。這一舉措不僅提高了人工鑒定的效率,并且也進一步提升了精確度。
經歷過專家系統和神經網絡為代表的人工智能主義的興盛,以上這些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的火熱,主要受益于深度學習,這被很多人認為是第三次的人工智能高潮的來臨。
嚴駿馳認為,深度學習技術之所以能重現高潮,是因為目前行業發展中擁有了更大的計算資源,包括現在的大數據,各行各業產生不同的數據以及全社會的力量支持這些數據的采集,搜集和處理,以及計算力。更多的大數據以及大的計算力的背景能夠支持以神經網絡、深度學習為代表的技術。“將來某一段時間神經網絡式微了,但是可以開發出更好的機器學習的模型和人工智能的軟件,繼續在大數據的支持下可以保證我們的人工智能的研究和應用一直興旺下去。”嚴駿馳表示。
應用:飛入尋常百姓家?未來美好 現實復雜曲折
人工智能自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誕生以來,距今已有60年。仔細觀察,現在確實已經有不少人工智能的應用潛入了我們的生活。
“現在支持手寫體的手機,很難想像是一個高大上的人工智能產物。手機手寫體的識別也是花了很大的時間和精力,科學家們才用了很多人工智能的算法識別出來的。”在網易開物上上,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吳飛教授舉例說道。吳飛認為,不僅是手寫識別,我們生活中所應用到的OCR識別、指紋識別等也是人工智能領域曾經高大上的研究。但當它們進入了我們尋常生活中,我們已不再稱為人工智能。
在吳飛教授看來,目前的AI成果也早已與實際生產生活聯系起來,谷歌斥巨資收購的DeepMind并不是為了讓其開發者AlphaGo戰勝李世石,而是通過這一系統使谷歌公司整體用電效率提升了了15%。IBM的Watson也不是為了贏得國際象棋冠軍,而是開始發力人工智能就診,Watson在今年8月僅用了10分鐘就判斷出連醫生也很難判斷的特殊白血病,最終拯救了這名患者。
那么,說道具體的商業化應用,人工智能落地后到底往何處去?海知智能創始人兼CEO謝殿俠認為,人工智能引領下的聊天機器人將如蒸汽機一樣引領新革命。
“當它能夠理解你的話,聽到你的問題,再進化到能理解人類語言,就可以把人類所有顯性的知識學習了處理了,這個時候就可以像兩百年前解放體力勞動者一樣,我們就會涌現各種各樣的解放,以任何方式存在逐步的替代各種各樣的知識工作者。”謝殿俠說道。
而Rokid
AI實驗室負責人高鵬則把這個愿景細化到家庭場景中。據了解,Rokid下的智能機器人能在家庭發揮智能管家的角色,例如聽音樂、看新聞、叫外賣等等。高鵬認為人工智能的落地應用旨在給予普通用戶一個感知新體驗,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生活的品質。
然而,這些落地的應用并非水到渠成。在網易開物沙龍上,一些嘉賓表示,AI技術讓大家期望值很高,但到應用上又比較失望。吳飛認為,目前計算機視覺和應用的結合還沒有那么好。汪源認為,人工智能現在不是“人工”智能,更多的是“動物”智能,僅僅是一個淺層的感知。比如,雖然谷歌翻譯已經聲稱利用AI技術將翻譯推進了一大步,但實際上與翻譯人員做的還有很大差距。嚴駿馳認為,目前對人工智能最悲觀的是它永遠無法知道人的真正意圖是什么。
而從消費者的角度上看,高鵬表示,人工智能難就難在要改變普通消費者的觀念,這個過程應該是從好奇到接受,再讓人工智能服務變為習慣,但可惜的是我們只處在好奇這一步。高鵬認為,這個階段必然要隨著人工智能落地應用的不斷優化改進。普通用戶真正的體驗為目的和驅動力,把這些復雜的技術隱藏在后面,不讓用戶看到,只讓用戶能夠感受到技術給它帶來的便利。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楊帆也指出,新技術不應只是簡簡單單的取代。多關注如何逐漸緩慢的幫助人類解決更多的問題或許才能讓AI更快地飛入尋常百姓家。
業界人士為市場描繪出的美好愿景,但在歷經兩次跌落的人工智能行業中,這5年又會有什么起伏呢?
“5年之后什么樣?我們希望人人能有機器人,人人會做機器人。”謝殿俠首先說出了自己對人工智能的愿望。“當出現技術變革的時候就意味著重新洗牌的機會。”謝殿俠則顯得更為樂觀,他認為人工智能領域將必然出現新的BAT。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楊帆猜測,盡管目前有很多AI領域的創業公司涌現,但明年年底細分領域做得不錯的公司或者會展現出更大的業務差異性。面向消費者的應用很多還是處于探索嘗試階段,并沒有非常明確清晰的機會點。但是5年之中或許也會出現To
C創業的巨大機會。
那么,對于人工智能創業者而言,未來只是面臨被大公司收購命運還是能獨立成為一個新的BAT?
線性資本的王淮則從投資人的角度分析了他的觀察。“以中國現在的發展勢態,5年有可能出現百億美金的公司,但還是要要看它后面節點,跳板的節點有沒有踩對。”王淮說道。王淮指出中國明年對AI的投資將達到頂點,但未來5年總歸要以泡沫的形式去擠出來的,沒有泡沫對整個生態的發展是沒有加速效應的。未來的AI投資如往昔一樣靠泡沫將行業催熟,然后再逐漸回落到健康的發展狀態。
王淮建議,盡管在一個創業的領域BAT并沒有絕對的優勢,但一定要避開與它核心的業務線上直接競爭。但他亦看好第一家無人駕駛公司的出現,或許會成為攪亂BAT格局的一匹黑馬,估值達千億以上。
同樣有著人工智能創業與風投雙重背景的投資人孟醒表示,投資人也并不能預測人工智能應用到哪種領域能成功,但效率提升、技術迭代是必然的,應該去逐步嘗試。從投資角度講,孟醒作為順為資本的VP訪問了很多投資機構,他認為人工智能是一個在逐漸消失的獨立投資領域,而更多的AI投資是放在垂直領域中,比如教育、醫療等等,很多投資機構也不會再設立獨立的AI投資部。
從投資方向上看,孟醒稱,目前人工智能創業大多集中在To B方向,做的主要是在垂直領域提升效率的事情。而在To
C的方向上,改善體驗、獲取流量是趨勢,跟技術相關度不大,也很難成功,最大的機會就是出現新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