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間10月27日,滴滴聯合創始人兼CTO張博受邀在硅谷斯坦福大學給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3D Vision
2016大會(下稱:3DV大會)的“最佳論文獎”獲得者頒獎。據悉,最佳論文獲獎團隊由來自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和Disney
Research
Zurich的四個人組成,他們的論文獲得組委會的一致認可,得到了最高投票。現場專家稱:“憑借密集光場下復雜物體重建的高效算法,他們獲得了大會最佳論文獎。”

張博給“最佳論文獲”獲得者頒獎
據介紹,自2013年以來,3DV會議圍繞計算機視覺和圖形3D研究領域的多方面主題,包括創新的光學傳感器、信號處理技術、幾何建模、呈現和傳輸、可視化和互動,以及多種應用,推動了多項研究成果分享,是一個全球高端技術交流與分享平臺,包括工業界、學術界等頂級專業人士均到場參會。本屆演講嘉賓包括來自Google、Facebook、微軟的專家及MIT和UCLA大學教授等學界泰斗。
此次張博也受邀參加了3DV大會的專題演講,他首先對滴滴的四年業務發展歷史作了簡單介紹:“滴滴成立于2012年,當時主要解決的是司機與乘客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2013年我們迅速發展,這一年的10月,我們市場占有率實現第一;2014年3月,我們用戶數超過1億,同年8月專車業務上線;2015年2月,滴滴和快的合并,并陸續上線了快車、順風車和代駕、巴士業務;2016年3月,我們日訂單突破1000萬,5月獲得蘋果戰略投資,8月并購Uber中國。”

張博在現場演講
同時,他還透露了滴滴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對出行帶來的改變。“當乘客發出訂單,我們會根據歷史上發布訂單和乘客行駛軌跡預測會在哪里上車,我們設置這個地點,司機會直接到該點接乘客,這是我們的推薦上車地點功能,可減少與司機溝通具體接駕時間。”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滴滴可以為用戶作路線規劃,“ETA是很復雜的技術問題,從A點到B點到底需要多長時間,需要預估未來的路況。”
“拼車則是提高交通效率的大殺器,怎么滿足出行需求又不增加道路車輛,拼車是唯一辦法,當乘客發出拼車訂單時,我們不僅要計算路徑匹配程度,還要預測同路線是否有其他乘客能拼成功。”公開數據顯示,滴滴利用算法技術,每天有超過200萬人次通過拼車出行,大量減少了道路上的車輛,為社會創造了價值,而這些復雜的拼車運算,都是在以秒計算的很短時間內完成。
提及智能調度,張博表示,理想的交通狀態是,全城擁有一個智能交通大腦,可對未來的出行需求進行預測。“滴滴對15分鐘后供需預測的準確度達到了85%,平臺會調度司機滿足未來需求,使得未來該區域供需不平衡的概率下降。比如,預測某個區域15分鐘后出現供給需求,就會把運力往這個區域調度,使得未來該區域供需不平衡的概率下降。”
張博演講后的提問環節,來自全球學者圍繞滴滴在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等領域的研究挑戰,以及滴滴學術合作計劃和高水平人才招募計劃向他提問,張博一一回答了大家的問題,并表示滴滴期待和學術界同仁一起,共同解決出行領域的世界級挑戰。
滴滴作為受邀企業,還參加了3DV大會的展示環節,介紹了滴滴研究院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黑科技。此前有報道稱,目前滴滴在美國硅谷招聘數據科學家,以幫助公司進行先進技術產品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