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上廣深相繼發布“網約車新規征求意見稿”,隨后被觸及到的三大網約車平臺紛紛對意見稿進行回應,態度不盡相同,其中滴滴強硬,易到委婉、神州沉默。而從市場反應來看,滴滴的強硬回應所獲得的關注最多,無論是罵名還是贊名,滴滴又小火了一把。
據筆者觀察,自從網約車行業發展以來,政策與滴滴之間,永遠是一種貌似針鋒相對,但從未對滴滴形成實際打擊的狀態,即便是當初扣車封殺之時,也只是給滴滴輕輕敲打,遠不知名,而這一次也一樣。
筆者節前就從消息人事處獲悉,各地政府將頒布網約車新規,相信各家網約車公司以及網約車供應商等都應該更早知道消息,有時間做預案應對,但一些廠商的回應或像節后綜合征未愈,或像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只不過滴滴更勤奮,一場有策劃感的借勢營銷節后爆發。為什么這么說呢?
新規促進出租車與網約車融合,與滴滴合縱連橫理念相一致
出租車網約車新規征求意見稿一出,北京和上海的新規尤為引人注目,其中對于“京人京車、滬人滬車”的反響最為強烈。拿北京為例,北京對于出租車司機的要求為北京戶籍,而北京網約車新規征求意見稿中要求司機必須有北京戶籍,未來網約車與出租車幾無差別。
此時,筆者想起8月底滴滴出行的“出租車融合發展發布會”上,滴滴與近50家出租車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將攜手在智能派單、流量融合等方面展開探索,升級出租車行業運營管理模式,加快推動出租車行業轉型升級,以共同提高司機收入和運營效率,提升乘客出行體驗。
滴滴能夠幫助出租車與網約車融合,而昨日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對于新規的解讀中也提到了這種融合:“通過“互聯網+出租汽車”,逐步構建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新型市場體系”。
所以,滴滴的發展方向,與新規中所說的“融合”方向一致,這次強硬回應,也不可能代表滴滴反悔。
全國還有多少活躍網約車司機?
第二,滴滴糾結的事情在于新規一旦實施,大城市中能夠提供服務的車輛與司機會突然減少,乘客重新面臨“打車難”的問題。據近日滴滴出行微博中的長文顯示,上海已激活的41萬司機中僅有不到1萬名司機具有上海戶籍。
但滴滴避開了一個問題——41萬上海滴滴司機,有多少是活躍的?
2015年的夏天,那時網約車市場激戰正酣,筆者采訪過一位滴滴司機,他表示自己的收入在幾乎不變的情況下,排名已經從10萬提升到4萬。顯然,將近一半的司機在補貼驟減后逃離。在今年7月28日,網約車暫行管理辦法公布之后,筆者也曾對于網約車司機進行過采訪,多位司機均表示目前的補貼已經在減少,只準備干到規定頒布前,看政策是否對司機有利。
所以,現如今,滴滴在各城市擁有多少活躍司機,才是有參考意義的。而41萬對1萬的數字差異,更多的只是給受眾一種沖擊和錯覺。
4年多蓋的羅馬,“新規”不可能拆了城墻
雖然滴滴針對網約車新規反應非常強硬,但是我們冷靜下來看,滴滴出行CEO程維自從2012年6月建立起的“羅馬”,在人才與戰略投資上逐漸筑起了高墻,政策拆不了城墻。
人才方面,柳青與朱景士的加盟使得滴滴的融資能力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變得截然不同;而曾在政府部門工作的首席發展官李建華與滴滴政策研究院院長張貝的加盟,則使得滴滴能夠拿到第一張專車資質許可證,并維系與政府部門間的良好關系;雅虎何曉飛與阿里云章文嵩的加盟讓滴滴在人工智能領域占據先機。
同時,滴滴還于去年投資了Uber的對手Lyft、印度打車服務商Ola,以及東南亞最大打車應用Grabtaxi,布局海外出行市場;國內方面戰略投資餓了么,以及近期火爆的ofo共享單車,收購優步中國,這都提升了滴滴在國內的影響力。而滴滴出行CEO程維日前在接受專訪時表示,滴滴正在招聘數據科學家,幫助公司研發自動駕駛汽車。
所以,網約車新規征求意見稿的公布,雖然像極了一夜襲來的暴風驟雨,但實質上很難對巨頭企業產生致命影響。滴滴如此強硬回應,效果頗佳,雖還不如當年“鐵道部約談獵豹瀏覽器”那一戰影響力大,但也算打的漂亮。而且還要注意,目前“新規”只是征求意見稿,究竟最終稿是不是一刀切,還是濤聲依舊,只有時間給出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