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2日,全國股轉公司召開了私募機構做市業務試點工作部署會,對私募機構參與全國股轉系統做市試點有關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取消券商獨霸做市業務,把這塊“大蛋糕”拆分給了私募機構,這對私募機構來說無疑是一件可喜可賀的是事。
按理說,證監會對私募機構一向沒什么“好感”,這次為什么突然允許私募機構參與新三板做市呢?
增強新三板流動性
據6月份數據顯示,新三板市場上做市券商有85家,而做市企業已經超過1500家。如果我們把做市企業比作供貨商,那么證券公司就是經銷商。現在新三板這個大商場面臨的問題是,供貨商太多,經銷商有限,導致貨物大量積壓,不能擺上貨架投資者選擇,這樣勢必影響新三板流動性。
證監會采取放開私募機構參與做市,增加做市商數量,使做市業務形式更加多樣的措施,在解決新三板的流動性的問題上的確有所幫助,但是僅僅依靠這項措施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造成新三板缺乏流動性的原因不僅僅是缺乏做市商,還有投資者。
新三板缺乏投資者
筆者認為,在新三板市場上,就算做市企業和做市商在數量上保持匹配,卻沒有數量相當的投資者,新三板市場的流動性依然無從談起。投資者的匱乏無非是因為新三板對投資者要求過高,投資者更應該做的是對投資者放低門檻,吸引更多投資者,才能讓市場達到平衡狀態。
綜上,筆者認為,對于那些真正關心新三板市場流動性的企業來說,證監會的這項措施只起到一個安慰作用,并沒有從根源上解決流動性問題,這不是一個長久之計,證監會還需出臺新的政策,來徹底解決新三板流動性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