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宜家在2017財年媒體發布會上宣布,將在8月底推出電商業務。其實,早在兩個月前就傳出宜家要做電商,但一直沒有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從9月1日起,宜家首次在中國試運行電商平臺,消費者可以通過宜家官網選購超過7000種單品,該平臺目前只針對上海地區開放。一家多年的線下老牌企業,突然要做電商了。但打通線上和線下不僅僅是一個想法,還有很多避無可避的問題,況且,電商活躍了這么多年,宜家卻才“觸電”,不免讓人猜測,這位老年人首次“觸電”能成功么?
線上線下雨露均沾?
毫無疑問,宜家在中國取得的成績大家有目共睹。從 2009 年至今,宜家中國的銷售額從 49 億持續增長到 117 億,門店擴張到20 家,2016
財年宜家中國共接待訪客高達8346 萬人次。這些驚人數字的背后,不難看出宜家線下的成功。
值得關注的是,宜家財報顯示,2016 財年宜家官網訪問量超過 6700 萬人次,較去年增長25%。顯而易見,在這 6700
萬人次中,不少人點開宜家官網,瀏覽商品。
中國電商的迅速崛起和快速發展不可能不吸引宜家的目光,各種電商節的活動,讓各大商家都嘗到了甜頭。宜家處于天時地利人和的絕佳位置,嘗試涉足電商肯定會有困難和挑戰,但等待宜家的是更廣闊的線上市場,宜家必然會躍躍欲試。
線上猶豫:觀望兩年為何還遲遲不動手?
你不能說宜家是因為“跟風”才轉戰線上業務的,因為當下并不是電商發展的巔峰期,每天都有無數的電商崛起,也有無數的電商沒落。
宜家為什么突然下定決心要在中國市場發展線上業務,原因很多。可能是由于生活習慣不同。宜家總部在北歐,而北歐人的工作節奏就比北美慢了半拍,合情合理。也可能是文化差異。部分西方國家的電商的發展勢頭不像中國電商那樣來勢洶洶,相比而言要弱很多。還有一個可能,宜家一直不知道到底該怎么做電商。
事實上,早在2012年宜家就已經著手在歐洲一些國家開展電商業務,只是成績成績平平,并未引起太多關注。在高舉實體店用戶體驗價值主張的宜家看來,怎么能夠保持原有的核心價值的同時,又能夠發展電商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做電商,早做當然更好,看看淘寶就知道。但是宜家現在才做其實也并不晚,總比什么都不做的強。電商是必須做的,宜家發展電商雖然有點后知后覺,卻永遠不會太遲。宜家做電商,不在乎早晚,重要的是要想清楚自己能不能做好。
線上線下發展無異于左右手互搏,有的放矢才是王道!
宜家做電商,最關鍵的一點是要想明白,自己的核心業務在哪里:線上還是線下?那么問題來了,宜家做電商,是只在線上賣貨,還是要進行一場互聯網化的企業組織變革?是把電商做成一個項目,還是一場持久的組織變革?想要線上線下齊驅并進,無異于是左右手互搏,最終只能是產生內耗,有的放矢才是王道。
作為一家以體驗著稱的賣場,宜家一直鼓勵顧客到店里進行各種體驗,對各種公然蹭睡的行為,也不會進行指責。線上活動怎么向用戶提供實物體驗,可能正是宜家遲遲不做電商的猶豫所在。
但我們知道,互聯網化發展的初衷,就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用戶體驗”。宜家線下的存在和豐富,其實是可以通過一些高科技(如虛擬空間),來彌補線上體驗不足的問題。并且,宜家的商品都是自己設計制造,采用品牌專營的銷售模式,不存在層級分銷問題,這樣就不用擔心線上、線下的競爭矛盾。另外,宜家在線下有著大批的忠實粉絲,也不用擔心導流問題,線下體驗環節更是宜家的強項。
宜家做電商,物流算得上是最厲害的攔路虎。線上業務中,退換貨和售后服務無疑會進一步增加物流成本,這種隱形成本如果一并加在消費者頭上,就會降低用戶滿意度,最終會被宜家打出的“低價”口號自扇耳光。
宜家應該明白,自己涉足電商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吸納更多的消費者。電商業務只能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對于以體驗見長的宜家來說,未來最主要的戰場仍然應該在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