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叫郝景芳的姑娘火了,原因是她的《北京折疊》得了今年的雨果獎。最初聽說這個獎自然是因為大名鼎鼎的《三體》,然后就是今年的《北京折疊》。對于像我這種還沒分清楚維克多·雨果和雨果·根斯巴克的俗人來說,誰得這個獎關系其實不大。但從我這樣的俗人,也會專門點開提到《北京折疊》的文章看一看,就知道內容的時代真的到來了。與其說到來,說成是“回歸”可能更合適一點,好內容其實一直都在,只不過現在終于有了與滿足人們快節奏獲得碎片化內容的需求相適應的傳播媒介和傳播手段。
當然,這些碎片化的內容是不是好內容,就很難說了。這樣說,就牽扯到了一個更加敏感和難以定義的話題,“什么是好內容?”這個問題在當下這個時代漸漸變成了一個悖論,各種“10萬+”甚至是“百萬+”算不算是好內容?像是莫言、劉慈欣、郝景芳們寫的東西算不算是好內容?當然,我還可以接著問一個更加糾結的問題,拋開他們現在的光環,這幾位老師寫的東西會是“十萬+”嗎?這么說一定會招來很多鍵盤俠的劈頭蓋臉的一頓教育,但這正反映了目前內容創業者的一個窘境,“什么是好內容?”這個問題很難找到一個惟一解,但最近看到的投資界的一篇《這消費升級的盛世,如你所愿》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
這文章其實是篇軟文,但著實是一篇讓人眼前一亮的軟文,原因在于它傳達的一個理念,清晰的刻畫了一群人。這群人被它稱為“小市民”,這群人崇尚better me的理念,白天出沒在國貿CBD,晚上游蕩在后海三里屯,瘋狂的需要優越感,但因為很難獲得直觀的優越感,就只能通過比較來獲得優越感。為了這種通過比較而獲得的“理性”的優越感,他們愿意為此付出一個很不理性的溢價,而當這個“溢價”乘以這個群體的大概基數的時候,就成了一片很好的市場。
這片市場的規??赡懿淮?,但由于市場里面每個人都在刻意的追求“相同”的時候又在拼命的強調著自己的“不同”,使得這片市場成了眾多內容創業者非常理想的利基市場。之所以說非常理想,是因為整個市場“求同存異”的大勢,畢竟縱觀現在的內容創業,大約也就是那幾種形式,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在一個不允許“求同”的市場上,顯然是沒有生存空間的。如果市場單純的“求同”而不“存異”,所有的資源都會被幾個頭部公眾號一搶而空,藍海秒變紅海,也就沒有什么好“創業”了。于是,如何跟這片市場上已經存在的“大號”求同存異,成了每個新晉內容創業者的必修課。做內容的畢竟不像做鮮榨果汁的或是氨基酸洗發水的,有個明確的口味差異或是使用場景區分可以很容易的把自家產品與別人的區別開來,所以只能拼命的自造場景試圖訓練自己的用戶終于這個人造生活場景的生活習慣。這里面做的最好的大概是《羅輯思維》,“每天早晨馬桶上的六十秒”,一個猛地一聽很扯但細細一想又好像挺對的自造場景,幫助羅胖從當年那一批自媒體先行者里面突圍而出,變成了內容行業的標桿式的人物?!读_輯思維》的另一高明之處是他很好的把握了“小市民”的心態,要“幫他們解決知識焦慮”,所以開始在節目里說書賣書。于是,說書賣書的公眾號大行其道,涌現了諸如《樊登讀書會》、《李翔商業內參》、《今今樂道讀書會》、《十點讀書》、《有書》等等一大批“為你讀書”或是“陪你讀書”的賬號。這里面有一些是自造了場景的,像是《今今樂道讀書會》的“每晚九點陪跑所有創業者的夢想”,《十點讀書》的“深夜十點,陪你讀書”;也有不營造明確場景直接硬來的,像是《樊登讀書會》、《李翔商業內參》、《有書》。
說到底,“內容創業”的風口雖然來了,但這個市場的容量到底有多大誰也還說不好。小市民們的這片市場,也只是整個內容付費市場的一小部分,稱霸了這個市場也不能說是就稱霸了整個行業。應該說,離著稱霸整個行業還有十萬八千里。
但至少,你有了一片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