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途網7月22日消息(報道 祖騰飛)要說今年的風口,無疑是VR和直播。
要是把他們兩個結合到一起,豈不是成功的概率大增嗎?但是事實并非如此。

去年10月,騰訊炫境上架,隨即便直播了韓國組合Bigbang在澳門的演唱會。12月,NBA試水了VR直播,雷霆VS勇士的焦點戰役用虛擬現實全景展現。但是,這兩次重量級嘗試,效果真的好嗎?是否能成為視頻消費的新模式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VR直播目前的幾大內容來源:一是體育,二是綜藝,三是演唱會發布會。那讓我們分別來看一下這幾大內容方向的發展。
體育項目VR化 好說不好做
以流行范圍最廣泛足球、籃球兩大項目舉例。傳統足球直播需要在球場范圍布置10臺以上的機位(不包括觀眾區),這樣才可以在高速運動的足球賽中捕捉到足夠的畫面。而以現階段VR足球賽的直播視頻來看,基本是4個全景機位,要知道標準足球場可是100米長68米寬的。另一方面,職業足球運動員可以踢出時速100公里/時以上的射門,如此快的速度全景攝像機能捕捉到嗎?即便是捕捉到,高速運動帶給觀眾的眩暈感可能會很強。
再來說說籃球,每個NBA主場的攝像機數量不盡相同,湖人主場有28個機位,火箭主場有32個機位,一般來說每個場上球員都有一個專門的機位跟蹤他,此外兩側底線各有3臺攝像機來捕捉球員的犯規動作。在雷霆VS勇士那場VR直播中,全場用了6臺全景攝像機,其對比賽的記錄效果一般。

幾天前,微鯨團隊在北京用VR直播了2016冰上盛典,但是在我們觀看的過程中,深深地體會到了帶寬的限制,要想流暢的用cardboard產品運行起來,至少需要百兆帶寬。這可能也是制約VR賽事直播一大門檻。
綜藝VR 看起來很美
除了體育賽事之外,綜藝節目應該是國內視頻網站最得心應手去植入VR直播的。像《我是歌手》、《超級女聲》、《我是大歌神》等節目,紛紛與VR視頻技術合作,力求打造全景全方位記錄的VR視頻。
這類節目的大餅也是畫的最圓的,以熱播的《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為例,基本上每一期節目都會去一個全新的場景,所以如果能實現VR的話,除了貼身體驗一系列活動之外,能身臨其境體驗不同地域的民俗風情和秀麗山河也是不錯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綜藝節目都有嚴格的審核標準,正式播出前會經歷幾次的剪切修改。全景視頻本身在拼接的過程中就有比較復雜的工藝,加之綜藝版權方的限制,后期剪輯成本非常高。

上周,更名后的《中國新歌聲》正式播出,一并推出了VR版。據該節目的VR直播負責人介紹,由于“新歌聲”采取錄播的形式,版權方要求VR版必須與電視錄播版完全一致,這導致我們團隊的后期拼接壓力非常大。
網紅VR直播 更像借勢營銷
幾天前,影視明星柳巖在某直播軟件上進行VR直播,直播剛開始不到30分鐘就吸引了超過400萬粉絲的觀看,一小時之后觀看人數穩定在600萬人。僅從數字和影響力來看,似乎網紅(明星)VR直播更加大有可為。
但是,粉絲經濟本身就是“傻瓜經濟”,通過消耗粉絲們的熱情產生利潤。而且國內的直播平臺普遍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僅靠簽約主播和小禮物分紅的形式很難使這個行業長期發展下去。

七月上旬,愛奇藝發布旗下直播平臺“奇秀”,愛奇藝CEO龔宇在現場指出:VR技術也是讓視頻行業發生“質變”的核心要素之一。“現場感”也成為奇秀直播的追求,直播與VR技術所追求的現實感、沉浸體驗有著天然的共生土壤。
不過我們似乎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看直播的人群中,有多少人擁有屬于自己的VR設備呢?現在的網絡直播大多可以通過電腦、手機、平板等設備觀看,幾乎沒有什么使用門檻。網紅直播VR化,意味著每個粉絲至少擁有一臺VR硬件設備,普通cardboard產品很難保證直播的流暢和清晰,高端的產品價格肯定不菲。而且,粉絲可能還需要更換一部至少1080P分辨率的手機。
VR直播到底雞肋在哪
首先,觀眾體驗不佳。傳統視頻直播只需要部分帶寬就可以滿足,而專業人士建議觀看清晰的4KVR直播,傳輸速度最好在每秒100M以上。另一方面,各種設備魚龍混雜,直播效果很難保證。
其次,技術存在難點。國內目前VR直播技術主要是由視頻采集系統,網絡傳輸系統,圖像處理系統(圖形工作站),全景顯示設備四個部分組成。但是由于直播團隊優化水平的不同,對最終效果的呈現也會有差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內容不足。現在我們看到的直播花樣百出,大到國際賽事,小到吃飯睡覺,都有人在做直播,而且都有人看。但是在VR層面,只有很小一部分人具有專業的視頻拼接知識,現成的VR資源很有限,我們很可能面對的是即便買了VR設備也無片源可看的尷尬局面。
VR技術給很多行業都帶來了新的機遇,在直播行業,整個VR內容的消費群體還在初期培養當中,魚龍混雜的市場現狀和技術條件也讓很多人對VR直播的現狀充滿質疑。即便高盛的研究報告預測,2020年VR直播用戶數將達到2800萬,市場營收規模為7.5億美元,但是誰能搶占先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