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PR媒體了解到,原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公關總監葛鑫已經離職,并加盟樂視,出任公關副總監,負責樂視區域PR及媒體關系維護。
所以我們今天談談樂視,從2004年開始一個視頻網站,逐漸到如今的基于視頻產業、內容產業和智能終端的“平臺+內容+終端+應用”完整生態系統,“樂視模式”。旗下公司擁有包括樂視網、樂視致新、樂視移動、樂視影業、樂視體育、網酒網、樂視控股等;甚至還要制造超級汽車。
樂視的快速發展,受到業內極大的關注,其中有不少質疑聲音,比如發布會公司,PPT公司等暗諷。那么究竟,樂視在市場公關營銷上有哪些動作,或者說,樂視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公司呢?下面,PR媒體與剛上任樂視公關副總監葛鑫的對話,應該能解答你的這些疑慮。
PR媒體君覺得,這些問答可以作為公關媒體市場人的一部活教材。

葛鑫,樂視公關副總監。
葛鑫可以說是一位資深的公關媒體人,從事互聯網公司報道和科技產業分析方面的新聞工作 7
年,先后任職《英才》雜志記者,《商業價值》雜志資深記者/主筆。2013年之后,又先后任職北京觸控科技有限公司品牌總監、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公關總監。而且從2012
年起,策劃、主持《商業價值》及極客公園的歷屆大會。
PR媒體:你加入樂視后負責哪塊業務?
· 葛鑫:
我加入樂視控股的品牌傳播及營銷中心后,負責兩條線,一條是區域PR,另一條媒體關系維護。第一條線我稍微解釋一下,因為樂視生態的硬件產品陣營越來越大,已經包括了電視、手機、自行車、耳機、手表、充電寶等近十種產品,日后樂視體育還將推出一系列產品,所以樂視的目標是在樂視商城之外,再把硬件產品的渠道下沉到地級市甚至縣級市。在全國各地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LePar,是這種渠道戰略的落腳點,是樂視“生態化反”戰略在地方的輸入輸出端口。所以,在區域處理公共關系的必要性就日益明顯了,這就是區域PR部門的職責。
PR媒體:為何在此時加盟樂視?
· 葛鑫:
其實,在我的近幾年的職場生涯中,與樂視的交集很多。在極客公園工作的時候我還主持過樂視的發布會,與樂視的很多人都比較熟稔,應該說,我一直都在近距離關注樂視的成長。
在我的觀察中,自從在2015年4月份發布手機產品,進而提出“生態化反”的口號之后,樂視的發展速度與裹挾的產業勢能就發生了令人矚目的躍遷,特別是在樂視體育與樂視金融版塊建立之后,樂視“生態化反”的拼圖就已經基本到位。樂視電視的市場占有率和口碑不用我多說,我非常看好樂視的業務模式,更欽佩賈總的戰略氣魄,所以在此時加入樂視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樂視的戰略擴張速度與各條業務線的產業推進速度都是十分罕見的。實際上,BAT擴張速度最快的時段,也是在不久前的2014與2015這兩年,從時間序列上看,樂視應該說是步BAT的后塵。只不過,在人們看來,相比于BAT在主營業務上功成名就后的跑馬圈地,樂視的突然提速是出乎人們意料的。所以,樂視的備受矚目是完全合理的。但我想說的是,其實,樂視這種與BAT比肩的戰略提速,也是在情理之中,這種提速恰恰反映了賈總的戰略眼光與魄力。
眾所周知,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經歷了兩波浪潮,一個是世紀初的PC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另一個是2011年開始至今方興未艾的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但這兩撥高潮其實是不可等量齊觀的。如果說第一波互聯網浪潮影響的是社會精英和年輕人并改變了人們的信息傳達方式,那么第二波浪潮則影響了全體人民并且改變了社會基本結構,亦即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很多維度的關系。這就意味著會孕育出史無前例的商業價值,這一點從今日頭條的估值與搜狐網的市值對比就可以看得出來。
在這種社會巨變的背景下,客觀情況是誰先跑馬圈地誰得益,所以樂視以三級跳的方式緊隨BAT 之后,應該說是賈總卓越領導力的體現。
PR媒體:應該說TMT行業在這些年一直都是最熱鬧、是是非非最多的行業,處于風口浪尖的樂視自然也不能免俗。現階段,樂視無論在業務擴張速度上,還是在市場行為上,均處于備受矚目的風口浪尖。比如有人就吐槽樂視是“發布會公司”,“PPT
公司”,對此你有何看法?
· 葛鑫:
說到市場行為也就進入到我的工作職責范圍了。我想說的是,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國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都有著不同的方法論,公司亦如此。馬化騰當年到處推銷OICQ,馬云當年到處高調刷臉兜售“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電商理念。而經歷過3Q大戰之后的騰訊與已經成為世界第一電商巨頭的阿里巴巴,以它們已經取得的江湖地位顯然已經不需要自己再在市場行為上多么地高調,這就好比一個人經歷過青春期的快速成長之后,特別是在有社會地位之后,會逐漸變得成熟穩重,循規蹈矩,拾階而上。這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說實話,我覺得百度正是過早地進入了這個階段,才會出現今天的困境。作為曾經在外圍幫助百度各部門做過很多公關策劃的人來說,我希望Robin能看到這一點并奮起修正。
剛才我已經說了,這第二波的互聯網大潮方興未艾——人們日常工作與生活的各個細節都在被重新建構,出國的游客都會覺得發達國家比中國的互聯網產業發展至少落后一個時代——在這樣的一個大時代背景之下,有理想的人一定會不甘寂寞,而一家有遠大抱負的公司一定會提出改變一些什么、顛覆一些什么的愿景。我想,這就是互聯網圈流行說的那個詞——“星辰大海”的含義。
從市場行為的方法論上說,客觀上,是凡客開了一個新互聯網營銷時代的小頭但沒有善始善終,而小米則在前幾年用令行業眼花繚亂的粉絲營銷、發布會吸睛戰略使得小米這個品牌一飛沖天,給全體傳統品牌廠商都上了一課。只不過,現在的樂視把這一切玩出了新高度而已。
實際上,很多圈里圈外的講師、專家、公號,都在講授如何在這個媒體碎片化的時代進行粉絲營銷、品牌營銷的方法論,我有時候也會被邀請去講。所以,外界對樂視的某些評論是不公平的,可以認為是一種“酸葡萄”心理。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包括我們部門在內的樂視全體市場人員,以優秀的專業素養和極高的執行力,完成了一件又一件看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的市場行為,在并不長的時間區間內,引爆了樂視的品牌,有力支持了樂視現階段的疾速戰略推進與產品上市。這一點從今年4月份樂視的一系列大型發布會就可以看得出來。要知道,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曾經完成過規模如此之大、節奏如此密集的市場行為落地。說實話,在這樣的團隊中工作,有一種難以壓抑的興奮感。我相信,人的一生中邂逅如此快感的機會并不多。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要為樂視全體市場人員點個大大的“贊”。
眾所周知,寶潔是中國市場經濟初期,即在1990年代到2000年代的“營銷學黃埔軍校”,現在卻已經是明日黃花了,這一點可以從出身寶潔的營銷高管在互聯網圈的種種水土不服看出來。我相信,某一家互聯網公司也會成為新時代的“營銷學黃埔軍校”,在這方面,我看好樂視。
PR媒體:如何理解樂視喊得震天響的“生態化反”口號?
· 葛鑫:
我覺得理解這個口號要從2014年的整個行業發生劇烈的板塊碰撞說起。據媒體報道,在2014年,阿里動用了60億美元到70億美元,投資或收購了36家公司(包括UCweb與高德),騰訊動用了70億美元到80億美元,投資或收購了44家公司。
其實,以收購高德為標志,阿里也開始了自己的“生態化反”,可以說是與樂視幾乎是同步,只不過他們沒有喊出這個口號。在俞永福俞總執掌UC的時候,我曾多次采訪他,說實話,那時候并沒有看出來他后來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巨大爆發力。是俞永福讓阿里在試錯很多次后,生長出了健康的金融與電商業務之外的商業模式,進而具備了生態鏈的雛形。應該說,俞總為阿里的“生態化反”作出了突出貢獻。我們可以看到,阿里現在除了傳統的電商與支付業務之外,先后納入或建立了云服務、出行服務,影業公司,體育業務,汽車業務…….阿里生態與樂視生態是多么得相像!
在我看來,“生態化反”其實是在對用戶需求之間關系,或者是對消費接口之間關系進行洞察之后,整合資源進行一站式(更準確的說法是“一片云式”)服務的商業模式。舉個例子,樂視為樂視手機和電視用戶,以及樂視視頻會員拍攝了另外兩個不同版本的《太子妃升職記》結局。但這又不同于之前的“商業帝國”概念。因為“帝國”意味著封閉,而“生態”則意味著開放。
喬布斯唯一一次接受《連線》專訪時說:“創造力就是找到事物之間的聯系。當你問有創意的人他們是怎么做到的,他們會覺得有點點負罪感,因為他們并非真的“做到了”,他們只是看到了一些聯系。有些事兒對他們就像是顯而易見的。這是因為他們能把種種體驗關聯起來,并吐故納新。他們能做到這點是因為他們有更多的體驗,而且他們思考這些體驗比其他人更多。”——我覺得“生態化反”也是這個意義上的創新。
所以,我覺得“生態”概念或者“生態化反”概念是每一個大型互聯網公司都想達成得目標,只不過有的公司無暇顧及,有的公司則力不能逮。
PR媒體:你是資深科技記者出身,是否可以點評一下這幾年TMT行業的變遷?
· 葛鑫 :
早在2011年,也就是我靠在移動互聯網方面的報道獲得新聞獎的那一年,我十分欽佩的主編張鵬便拋出了一個十分有想象力的選題與我探討:如果以后只有一張網,而非PC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涇渭分明,會發生什么?
4年之后的2015年,大家都看到了“只有一張網”已經從理論假設成為了現實,而這種現實并非是一個網干掉了另一個網,而是一個網涵蓋了、同化了另一張網。其實,如果仔細觀察,加入這個“被同化”行列的還有物聯網,只不過這個進程才剛剛開始。一言蔽之,整個世界都被一張取代了“硅基互聯網”的“碳基互聯網”所取代,而這種取代過程的生猛、深刻與精彩,是遠非之前我們在Facebook身上所寄予的那種期望所能比的。
其實,就象我剛才說的,第二波互聯網浪潮影響了全世界的人并且改變了社會基本結構,亦即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很多維度的關系。這就意味著會孕育出史無前例的商業價值,這一點從今日頭條的估值與搜狐網的市值對比就可以看得出來。2015年,中國政府提出“互聯網+”戰略,正式將互聯網行業放在了國民經濟火車頭的位置。這是行業大背景。
在這個背景之下,有幾個維度的解讀,可以為這場史無前例的工業革命做注腳。
1.互聯網改造一切——傳統行業遭遇前所未有的沖擊,而這種沖擊并非來自于競爭對手的低廉生產成本,而是來自于另一維度的、與傳統理論不在統一維度的新游戲規則;傳統行業遭遇前所未有的機遇,因為每一家公司都可以自己掌握直達用戶的營銷主動權。
2.“去中心化”成為新時代的游戲規則,商品的渠道、信息的中介逐漸消弭——“賣商品”模式向“賣服務”模式成為大勢所趨,同時,個人隨時隨地可以成為信息集散地,線上創業的物質成本趨于零。過去談論的那種“把冰賣給愛斯基摩人”的神奇營銷案例,在今天的中國每天都在發生著;而之前講“離用戶最近一公里”理論也已經失效,因為現在每個商家理論上都可以從在“空中”與用戶零距離接觸。
3.
強烈撼動了無論是古典經濟學還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傳統經濟學觀點認為,社會分工越細越能解放生產力,一家公司無法把不同品類的產品或不同場景的服務都做好。在“生態”概念下,這一點已經被中國的諸多大型互聯網公司所證偽,只不過美國的行業壁壘過厚,歷史包袱使得那些令我們曾經尊敬的巨頭公司在“生態”愿景下力有不逮而已,蘋果公司就是典型的例子,連喬布斯都沒有做成功。
在這個小背景之下,經濟學中對國民經濟產業舊的劃分方式已經失效,與之配套的一些舊法則也與新商業模式格格不入了。比如,去年就曾有學術權威指責樂視的商業模式,以看待傳統產業的視野與規則去衡量樂視的高速發展。當然,批評本身也不能讓厚臉皮的“經濟學家”揮刀自宮,只有事實是最好的教材。
4.使最普遍意義上的民主成為可能,這在商業領域已經實現。因為大民主的大前提的信息對稱。
5.中國互聯網公司走在了這次工業革命的最前列,講引領世界商業大潮的走向。這一點上,我還要舉例阿里巴巴與樂視。馬云在美國敲鐘的時候,特別邀請了幾位做中美之間B2C
和C2C貿易的店主和他一起登臺見證,這是10年前eBay退出中國之時誰也沒有料到的;樂視則把“互聯網汽車”公司開在了“無人駕駛汽車”公司特斯拉的家門口。
PR媒體:這幾年媒體環境的變化很大,你是怎么看待這種媒體環境巨變對公關行業的影響的?
· 葛鑫:
我覺得媒體環境的變化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再次發生信息大爆炸,媒體完全碎片化,讀者的閱讀時間碎片化,信息的流動看似越來越難以控制;第二,單項信息傳輸成為過去式,實時的信息互動及再生產(比如評論、彈幕和直播)成為新標配;第三,傳統媒體人的轉型數量比PC互聯網時代轉型數量高出一個數量級,這其中也包括了工作在央視這樣的金字塔尖的媒體人。
媒體環境的巨變,直接導致了公關行業方法論的巨變,因為媒體與公關本身就是硬幣的兩面。
首先,傳統的公關是Know-who的思路,即核心是維護媒體的高層關系,牢牢把握少量的信息傳輸平臺。這種方法在這個時代顯然已經遠遠不夠了。而現在的公關必須是Know-how的思路,即甲方的公關團隊必須要具備傳播策劃能力,具備控制整個傳播鏈條而非僅僅某幾家大腦袋媒體的能力,這樣才能把握住信息流向。
其次,信息大爆炸,任何信息都有可能與公司產品產生某種關聯的泛傳播時代,公關與品牌的界線越來越模糊,這對PR人員自身的綜合素質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PR除了勤奮和一定的情商之外,還應該有飽滿的好奇心。講真,我特別看重好奇心之于PR
的價值。
還有,就是在這個每家公司都可以做媒體的時代,一位優秀PR 的“產業記者化”也就在所難免了吧,這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生態化反”。
PR媒體:能否講一下你的公關方法論?
· 葛鑫:
其實剛才基本上就已經是我的公關方法論了。如果用一個更高視角概括的話,我覺得公關工作有點像外交工作。要求PR人員目標明確,政治素質第一,善于團結一切可依靠力量,還要有智謀,有勇氣,因為危機公關的時刻就是“微笑著打仗”。這對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
總之,對于PR這行當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實際上,任何激烈變革的大時代,對于出類拔萃者都是施展才華的大好時機,而對于平庸者則正相反。
PR媒體:能否透露一下樂視的下半年動作?
· 葛鑫:
據我所知,國際化應該是樂視下一步的戰略重點。備受矚目的樂視北美總部以及汽車工廠都將在下半年揭開面紗,屆時應該會有大型的發布會;賈總于6月中旬在俄羅斯受到了普京的接見,下一步在歐洲的戰略出臺與落地也很值得關注。此外,樂視金融板塊將正式亮相,原中國銀行副行長王永利的加盟還是給了外界很大的想象空間。
PR媒體:你平時如何進行自我“充電”,又有何工作之外的文化實踐?
· 葛鑫:
在這方面,我可能與大多數職場人不大一樣,因為我隨時都在“充電”,并且每年會制定一個大的研究主題,今年的研究主題就是尼采與叔本華。實際上,我不大需要單獨拿出一大塊時間來補充知識、開拓視野。“精神食糧”這個詞對我來說挺適用,一天不思考點跟工作生活無關的事就餓得慌。
這可能與我常年形成的讀書習慣有關,不過我讀的書似乎大家也都不喜歡讀。實際上,平時讀書、寫影評占用了我很大一部分時間,這對我來說相當于工作之余的休息。
我常年在北大中文系聽課,偶爾也會登臺授獎文史哲類的課程。今年開始還跟隨我老師出國游歷給一些有追求的青年實地講述某一個國家的文史哲,不過加入樂視后就沒那么多時間參與了。這應該算是一種文化實踐。
實際上,如果今后要換一種生活方式的話,我想我會在互聯網圈做點投資的同時,用主要精力去做一些文化工作。我覺得中國的文化環境出了問題,國人的精神世界也是危機四伏。思考這些問題,實際上也可以反過來讓我更好地思考PR工作。比如,通過閱讀與思考,我便知曉:當人們的某一種意欲得到極大滿足、某一種情緒得到極大釋放的時候,他們的內心必然會產生相反方向的情感需求。我會把我的這些觀察和思考與我的下屬分享,以提高他們的專業水準。我之前所在的《商業價值》編輯部就是這樣一個有著熱烈研究氣氛的編輯部。我也想打造一支學習研究型的PR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