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一兩年,明星們似乎并不滿足于自己的片酬報價已占到制作成本的三分之一甚至更高。他們以自己的關注度為杠桿,正撬動著資本市場的利益。
2013年9月華誼兄弟開啟上市公司高價收購名導、明星旗下公司的收購模式。華誼兄弟的上市讓明星股東們賺得盆滿缽滿,收購東陽浩瀚、東陽美拉等明星控股公司,又讓馮小剛、李晨、馮紹峰等人嘗到甜頭。隨后,明星便在財經報道中的頻繁亮相。
不過,暴風科技收購稻草熊、唐德影視收購愛美神的失敗標志著明星通過資本市場狂攬財富模式遭遇冰點。
今年3月,影星吳奇隆、劉詩詩高調大婚,暴風集團發布重大資產重組公告,擬收購稻草熊影業60%股權,而吳奇隆為后者藝術總監,劉詩詩為其股東,持有20%股權。縱使稻草熊影業股東給出了2016至2018年三年4.36億元的盈利承諾,最終該收購案還是被證監會叫停。證監會稱,暴風集團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未獲得通過,主因是標的公司盈利能力具有較大不確定性,不符合相關規定。
而面對稻草熊影業這家成立時間僅兩年、2015年凈利潤不到3000萬元,整體估值卻超過15.2億元公司,市場也表示了震驚。
6月27日,A股氣勢如虹,唐德影視當日復牌跌停。根據其24日的公告,唐德影視原擬現金收購范冰冰及其母親張傳美持有的無錫愛美神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合計51%的股權,但雙方未就重組事項達成一致,決定終止籌劃本次重大資產重組。
明星和公司為何熱衷聯姻?
此前,范冰冰在資本市場的運氣不佳。2007年范冰冰離開了華誼兄弟,也錯過了華誼兄弟2009年上市的資本盛宴。當年,馮小剛、黃曉明、羅海瓊、李冰冰、任泉、張涵予、胡可等一大撥明星都因為手持大量華誼兄弟的股票資產大幅上漲。而這一次與唐德影視的聯姻又正好撞在槍口上。
相比之下,李晨則幸運得多。
李晨與馮紹峰等6名藝人共同成立了東陽浩瀚影視娛樂有限公司(下稱“東陽浩瀚”),注冊資金為1000萬元,其核準日期為2015年10月21日。
就在一天后,當時停牌3個月的華誼兄弟發布重大資產收購計劃,擬以7.56億元收購東陽浩瀚的藝人股東或藝人經紀管理人合計持有的70%股權。也就是說,這家剛成立的公司第二天即以10.8億的估值賣出了70%的股權。
這樣的案例不只一個:華誼兄弟旗下公司浙江華誼出資2.52億元,受讓浙江常升70%的股權,張國立出資600萬元的項目按2.16億元賣給華誼兄弟,溢價36倍;華誼從馮小剛手中收購東陽美拉70%的股價,當時的數據顯示,東陽美拉的資產總額只有1.36萬元,70%股權對應的資產只有0.952萬元,按10.5億元收購,溢價達到11萬倍。
除了華誼,鄂股道博股份2014年6月發布重組預案,擬7.8億元收購強視傳媒,演員葉璇和杜淳作為強視傳媒股東,本次交易應獲對價分別為2055萬元和664.2萬元;星美聯合擬非公開發行股票購買歡瑞世紀100%股權。歡瑞世紀的明星股東則包括何晟銘、杜淳、賈乃亮、李易(微博)峰等。
再看今年,5月6日,樂視網披露的收購樂視影業的方案中,對樂視影業的估值為98億元,在此次交易中,樂視網將與樂視影業的44名股東發行股份并支付現金。張藝謀、郭敬明、孫紅雷、黃曉明、李小璐、孫儷等全都在列。這些明星們的身價立刻倍增,很多人的浮盈達到了幾十倍。
明星們能在這樣的聯姻中廣開財路,那么上市公司如此下血本,到底是圖什么?
對于影視公司,藝人的收入本應是影視公司支出的成本,而且是越來越高昂的成本。但通過購買藝人的殼公司,這項支出變成了收入,大家一起做出個光鮮的利潤,再乘上更高的市盈率賣給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也就是看著電影電視的散戶們。
在易凱資本創始人王冉看來,影視類上市公司收購明星的空殼公司,實為一招精彩的“移花接木”,將藝人和導演成本被整容為利潤。“高手們的玩法是:明星和導演成立公司或者入股影視公司,把個人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遠超過正常經紀公司分成比例)轉變為公司的收入。”王冉稱,這部分額外的收入幾乎可以直接轉化為利潤,利潤在資本市場上又立即被市盈率倍數放大了很多倍,賣給A股公司或投資人。“在這個過程中,藝人賣掉自己的全部或部分股份,完成自我價值的放大和提前回收。”
除此之外,通過這樣的模式,可以將明星與公司綁定,明星的“光環”也的確能為公司帶來更高的關注度。
對于收購范冰冰旗下的愛美神文化,唐德影視稱,當前,很多大牌的明星IP在影視產業中已不是簡單地扮演演員這樣一個單一的角色,而是充當多面手,他們可以憑其號召力和影響力幫助影視公司打通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搭建起更有能力的團隊,他們實際上已經成為創意產業中一個有力的孵化平臺。
而在近日的GMIC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以投資人身份出現的胡海泉表示,很多明星公司是空殼的形容太主觀,但“牌坊”很值錢,買了牌坊代表后面的一條街都可以逛一逛,大多數人看到牌坊都到這逛街來了,這個邏輯也是對的。
收購模式遭質疑 連證監會都看不下去了
需要警醒的是,雖然明星參股一定程度上能給公司帶來效益,但具體有沒有那么高的估值還需打個問號。
無論是吳奇隆、劉詩詩還是范冰冰,估值短期增幅巨大還是最大爭議點。因為影視類上市公司在收購相關空殼公司時,其出價包括了對當事明星無形資產的評估,但這種評估是很難有客觀或固定標準的”。在價值難以量化這一現實的制約下,上市公司對明星公司的出價則具有“隨意”性。
近兩年已有不少公司飽受并購后遺癥困擾:收購標的業績變臉直接拖累公司整體業務,甚至訴諸法律也難以討回應得收益,導致股價大跌、股東受損。比如《王朝的女人·楊貴妃》投資成本超2億元,票房只有1.34億元,幾乎讓主投資方賠光。
“收購+承諾”的方式讓明星們撈得了實惠,可以立刻拿到一大筆錢,但是,這也將股東利益置于風險之下。
而這樣的模式似乎證監會也看不下去了,雖然證監會澄清了“叫停”的說法,但監管的加強卻是客觀事實。今年以來上市公司并購重組進入了“冷凍期”,截至6月24日,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已有39家上市公司重組被終止。
由于明星本身的價值很難量化并計入公司收益,這一類資產重組成了證監會的主要整治對象之一,原因便是標的公司盈利能力具有較大不確定性。《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第四十三條明確指出,上市公司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應符合“充分說明并披露本次交易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資產質量、改善財務狀況和增強持續盈利能力”等要求。
一位投行人士告訴騰訊科技,早在今年3月,證監會就已經對上市公司跨界定增第二產業的項目進行收緊,監管層希望資本市場的資金盡量的流向實體經濟產業。
二級市場提款未果 明星還有應對之策
雖然收購遇阻,但明星們似乎還有妙招。
直接給明星股權是最簡單粗暴的做法,但這種做法對明星的約束力較低,一旦明星將股權賣出,便隨時可以與公司分道揚鑣。畢竟明星在大紅大紫之后的普遍做法都是“單飛”出來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更高明的辦法是成立合資公司。
范冰冰與唐德影視都沒有因為收購的失敗而就此罷休。根據公告,雙方擬通過共同投資設立一家公司的方式繼續開展業務合作。據公告顯示,唐德影視擬與愛美神共同投資設立一家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3000萬元,其中公司認繳147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49%,愛美神認繳153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51%。由此,愛美神也“回避”了被上市公司收購時必須面臨的估值問題。
成立合資公司的辦法其實也早有實踐。
今年早些時候,《歡樂頌》背后的出品方正午陽光分別同王凱、靳東、劉濤三位明星成立了三家公司——得舍影視、錦麟影視和浙江得空影視。而在宣布登陸新三板之際,中匯影視還宣布成立了中圣春秋,其中中匯影視占股51%,侶海巖(海巖)占股49%。通過合資的方式綁定了著名作家海巖。
母公司為明星成立子公司,共同投資影視項目,分享收益,未來如果母公司上市,這些子公司還有高價收入母體的可能。一旦公司被母公司并購或者并表之后,明星的利潤就可以以二級市場的市盈率翻倍。而對于明星來說,這樣的操作也不存在對賭業績的壓力。
當然,直接登陸新三板也一個選擇。持有“青雨影視”股份的演員孫紅雷,原本有望借道上市公司萬好萬家對青雨影視的收購而大賺千萬,但隨后該起資產重組遭遇監管阻礙,去年7月青雨影視轉而掛牌新三板。
由此看來,明星們不光需要有“顏值”與“演技”,過人的財商也是必不可少的。高片酬只是啟動資金,在資本助力下雪球越滾越大,只希望明星們能駕馭豪賭,別在瞬息萬變的市場里殺紅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