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快互聯”遭遇“慢醫療”,兩種不同思維和行為的碰撞自然在所難免,結局則是幾家歡喜幾家憂。一些一猛子扎到醫療行業的移動醫療品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不得不重新審核醫療行業特點,調整方向和速度;當然也有一些深諳醫療行業特點的移動醫療品牌,很好的發揮了互聯網醫療中間人的角色,將醫院、醫生和患者進行連接,一直致力于幫助醫院提高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改變就醫難的問題。作為行業的先行者,就醫160CEO羅寧政有著自己獨特的認識和規劃。
以患者為中心推動分級診療
在中國,“大病小病看專家”是一種醫療常態,分級診療一直是醫改的重點,今年更是成為了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分級診療,簡單來說就是對醫療資源進行合理的優化配置,實現“小病去社區,大病去醫院”。但真正要做好分級診療工作卻面臨很多挑戰。最為明顯的挑戰就是基層醫院轉診質量和水平有限,以及分級診療初期醫院之間轉診的利益分配問題。以目前我國基層醫療的水平,很難獲得患者信任。退一萬步,就算部分患者不存在這些顧慮,基層也要真的能夠接的住,同時還存在大醫院是否舍得放的問題。
分級診療的推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涉及政府、企業等多方協同工作,必要的時候需要經濟、宣導等多種手段。在優質資源下沉等方面已經有一些省、地方開始創新,采用行政手段或與醫保掛鉤,培養患者就醫習慣。
作為一個互聯網醫療公司,就醫160自2010開始從事互聯網掛號,截至2016年5月,“就醫160”平臺已接入全國6000多家醫院,覆蓋200多個城市,加盟醫生近50萬人。截至目前,平臺注冊用戶超9000萬,累計服務近2.5億人次。這些恰好可以成為分級診療理念的宣傳陣地,同時也可以進行分級診療試驗,為政府分級診療提供思路,就醫160CEO羅寧政認為。
但是就醫160平臺的患者會接受導診和轉診嗎?
“患者不接受分級診療,往往是因為他們對分級診療沒有切身體會,如果我們進行適當的宣導,告訴他們在家門口的社區醫院也能掛到專家號,買藥比大醫院便宜,相信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可以推動政策的落地”,羅寧政認為,“患者的就醫習慣是可以培養的對于什么樣的疾病要去醫院,去哪家醫院,我們也可以進行導診。”
多年的積淀,就醫160平臺上的患者已經和就醫160形成了熟人間的信任關系,所以在引導方面,多數的患者還是非常信任他們提供的就診路徑或方案。
“最為關鍵的是,就醫160推行的分級診療是以患者為中心進行的,具體是以患者免費申請+醫生審核的方式合理匹配醫患資源”,就醫160CEO羅寧政表示,“醫生采取以病情為中心的轉診,專科醫生每天只專注于自己擅長領域的病人,好比一個團隊,每個人做自己擅長的事情,資源可以得到最大的優化。患者通過手機app、電腦或微信端上傳病例和檢測結果,醫生在擅長的領域可以進行轉診,就醫160在線人數130萬人為轉診提供了基礎保障。”
以中立的中間人角色,就醫160將很多專家下沉到社區,同時讓患者知道如果不在社區掛號,掛不到專家號。這也是就醫160配合政府和醫院,通過各地方政策的慢慢滲透,讓患者逐步形成分級診療習慣的方式。

打造患者健康服務生態
在談及就醫160龐大的患者資源和流量如何利用時,羅寧政表示,就醫160除了為大型公立醫院提供服務之外,還將服務下沉到社區,針對社區服務機構提供分診和慢病管理服務,目前已從最初的200家達到現在的1000家。
除此以外,依托平臺近億的醫療健康需求用戶,就醫160逐步形成了名醫、名科、名院、醫療器械、保險等環節的完整生態鏈。同時還可以為繞患者提供一些軟性的服務,比如健康知識、醫改政策等知識。針對一些疑難雜癥,就醫160還成立健康基金,首創“互聯網+醫療+公益”模式,打造中國首個互聯網醫療公益基金平臺。
就醫160非常注重全方位的健康產業合作,除了和醫院、保險公司等的合作,也非常看中藥企的合作。截至目前,就醫160合作的藥企已經超過500家,預計今年會達到2000家。
塑造醫生個人品牌
分級診療要獲得患者信任,除了加強全科醫生的長期規劃,需要逐步下沉優質醫療資源。但在中國,多數醫生未能形成自己的品牌,離開醫院的光環,往往不為患者所認可。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反應出的是醫生品牌的塑造問題。
除了患者,就醫160平臺上有近50萬的醫生,未來還將有更多的全科醫生加入。對于患者來說,對醫生個人品牌尚無概念,他們更為看中的是醫生在醫院的身份,而并非醫生本人。患者不是醫生的粉絲,醫生也不是患者的偶像,患者離開醫院后,醫生和患者之間沒有有效的互動。即使是一些優秀的醫生離開體制,成立醫生集團,也難免遇到患者驟減的問題。對此,就醫160可以為通過雙向推薦,逐步提高醫生品牌影響力。例如對有實力的醫生在平臺進行曝光宣傳,或幫助患者引薦對口醫生。
最后,在問及移動醫療的核心價值時,羅寧政表示,移動醫療的核心價值絕對不是來顛覆醫療的,而是要堅持互聯網醫療中間人的角色,做好服務工作。對未來如何做好互聯網醫療中間人的角色,就醫160還會廣泛連接基因研究、藥企、金融保險機構、醫療可穿戴設備、健康管理機構等資源,打造開放共贏的醫療健康生態體系,為用戶提供服務,實現互聯網醫療領域的整合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