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店兒藥銷售面對巨大困難
每年“六一”期間,很多藥店都推出了針對兒童用藥及營養保健品的系列促銷活動。
隨著藥店多元化的推進,兒童藥品、保健品及日用品已逐漸被一些藥店納入考慮的品種之列,因為兒童用藥市場不僅潛力巨大,而且增加這個品類以后,能吸引更多的家庭主婦,從而帶動其他品種的銷售。
一般情況下,出于對藥品安全性的考慮,很多家長在選擇兒童用藥時,首先會考慮大品牌、口碑好的產品。
幾乎所有家長都把藥品品牌和質量列為購買兒童用藥的首選因素,其次考慮的因素則分別是藥品的口碑、店員的專業素質、價格和促銷活動。
除了提高店員的專業素質和豐富品類結構,許多消費者還希望藥店能提供更多適合兒童的劑型,如沖劑、口服液、滴劑等。
但是,在品種方面,藥店內兒童用藥的品類一直很少。而這與我國兒童用藥生產廠家不多有著很大關系。
目前,國內市場上90%的藥物都沒有兒童劑型,生產兒童用藥的專業廠家更是寥寥無幾。
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兒童用藥開發周期較長、生產工藝復雜、利潤較低,而兒童新藥開發經費投入有限,能夠自主開發新藥的專業化制藥企業更是少得可憐。
同時,兒童用藥的市場容量相對較小,這也限制了企業的生產熱情。
其次,多數兒童用藥生產企業都把銷售重心放在醫院,導致很多品規向醫院傾斜。再次,兒童患病多集中于呼吸和消化系統等領域,因此藥店也只關注這些品類。
所以由于兒童用藥品類少、缺乏專業人才等因素,藥店兒童藥品銷售受到一定影響,而且藥店終端也沒有受到上游企業的重視。
那么,藥店應如何克服自身缺點,并突破兒童品類,抓住兒童用藥市場,成為了一個巨大難題。
兒童用藥行業相關概述
兒童用藥是指適合兒童特殊體質及需求設計的一類藥品,兒童藥品對于藥品劑量、安全性、口味等都有特殊的需求,如通常使用劑量更小、利用矯味劑來改善藥品入口的苦味等。
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定義,兒童系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盡管國內對兒童年齡的界定正在逐步與國際接軌,但我國兒童的概念通常仍是指0-14歲的人群。
2015年,中國兒童人口數為2.3億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5%以上。可見,兒科覆蓋群體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龐大群體。
根據衛計委藥政司在2011-2012年間開展的“兒童用藥現狀調查分析”、“兒童基本藥物適宜劑型、規格的研究”兩項課題研究,15家樣本兒童醫院使用的6020種品種中,兒童專用藥(去掉重復的)僅有45種,占比4.1%。
而用于兒童的藥品中(去掉重復的1098種),有兒童用藥信息的僅43.2%。
兒童醫院用藥尚且如此,普通醫院的兒童用藥緊缺性可想而知。
面對巨大的市場,兒童用藥市場也越來越受到藥店的重視。
雖然到目前為止,在政策和立法方面我國還沒有制定單獨針對兒童用藥的藥品管理條例與法規,但有關兒童用藥的立法是大勢所趨。
我國的兩個兒童發展綱要中的“兒童優先原則”如今已逐步體現在國家藥事管理體系當中。
我國未來在促進兒童新藥開發、鼓勵提供兒童用藥信息、規范兒童新藥試驗、保護兒童用藥安全的大體原則上已逐步與發達國家一致;且隨著我國人口醫療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兒童用藥的專業化發展已成必然趨勢。
兒童用藥行業市場規模現狀
日常生活中,當兒童出現一些常見疾病時,53%的家長會首選到藥店購藥進行自我藥療,而且是以購買處方藥和非處方藥為主。
而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是,0~3歲兒童的家長多首選到醫院就醫,3歲以上的多選擇到藥店購藥。
而在選擇藥店時,家長們對專業性和藥品的齊全性要求比較高,有50%的家長表示,購買兒童用藥時,會選擇服務專業型藥店,38%的家長表示會選擇商品較齊全的藥店。
盡管有過半家長首選到藥店購買兒童用藥,但是藥店的專業性和品種問題卻為大多數家長所詬病。調查中,約54%的家長認為藥店的兒童用藥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主要原因是店員的介紹缺乏專業性、藥店品類太少。
不少家長表示,在購買維生素、鈣制劑等保健品時,他們更愿意選擇到專業的母嬰店購買,因為母嬰店的品種比較齊全,不僅有國內知名品牌,而且還有直接從香港等地購進的國外品牌,其中“很多品類藥店根本沒有”。另一方面,母嬰店店員的推薦也更加專業。
專業性似乎已經成為制約藥店擴大兒童藥品銷售的因素之一。調查中,50%的家長表示曾經因為店員的介紹缺乏專業性而放棄了購買計劃。藥店經營者對此感到有些無奈,他們表示,兒童用藥在藥店的銷售占比份額并不大。
而在目前我國藥品中,絕大部分的藥物也都沒有兒童劑型,兒童用藥的比例小、種類少,經常以成年人用藥來代替專業兒童用藥,很多藥店甚至沒有兒童用藥專柜,沒有考慮配備專職的店員和藥師,所以“在整個藥店圈,具備一定專業水準的兒童用藥銷售人員都十分稀缺”。
那么現在國內可用的兒童藥到底有多少?有統計數據顯示,截止至2015年5月31日,我國藥物注冊信息中,明確標注兒童或小兒的占比僅有2.27%,而CFDA公布的藥品注冊批準信息明確標注為小兒或者兒童的占6%。
如今,我國兒童人口數又處于低谷向上爬上的起步階段,未來將保持持續增長,預計2024年兒童人口占比有望達到18.3%。
而且,目前兒童藥市場規模約占全國總體醫藥市場規模的5%,可見兒童用藥市場遠而未飽和。
所以,相信未來,我國兒童藥銷售規模還將繼續保持年均兩位數以上的增長速度。
預計2021年我國兒童藥市場規模將高達2207億元。
兒藥零售市場集中度并不高 國產藥當自強
目前兒童藥市場規模,還沒有統一的數據,主要是由于對兒童藥的定義以及藥品分類歸屬的有所不同。
根據中康CMH的統計,目前零售市場兒童藥主要集中在感冒藥、鈣制劑、胃腸道用藥、止咳化痰藥,維生素/礦物質、抗感染用藥、解熱鎮痛以及其他用藥,兒童藥零售市場整體規模在207億元左右。
從細分領域來看,感冒用藥、鈣制劑和胃腸道用藥是兒童用藥規模排名前三的細分品類,市場規模分別達到37.32億、36.61億和35.49億,這三個細分品類占到兒童用藥市場總體規模的52.86%。
而止咳化痰、維生素/礦物質、抗感染以及解熱鎮痛也有一定的市場規模。
從市場集中度來看,近年來,兒科用藥品牌市場集中度普遍不高,市場份額最大的“999”份額不足6%,TOP10品牌累計份額為32.5%。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領域,國內品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明顯優勢,外資品牌市場占有率較低。
兒童用藥問題雖多、潛力巨大
在劑型使用方面,根據2013年WHO發布的兒童基本藥物師范目錄提示,從兒童用藥安全出發,帶痕片劑利于兒童用藥分劑量,而從方便兒童使用出發,咀嚼片、含化片、粉劑、噴霧劑、粉霧劑、透皮貼劑可以提高用藥依從性。
但目前我國的基本藥物目錄并沒有收錄。
目前兒童醫院常用處方藥品以注射劑為主,其次是片劑和口服溶液劑。明顯與兒童用藥的安全性和方便性不符合。
另外,缺乏適宜的兒童規格和包裝也是目前兒童藥的一大問題,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兒童常用成人規格的注射劑,使高達60%的兒童針劑處方存在浪費,而我國市場上銷售的藥品95%以上不具備兒童安全包裝,增加了兒童用藥的風險。
從產業鏈來看,目前兒童藥在研發、生產和流通方面都存在很多的問題。以研發為例,目前兒童藥物劑型多樣,研發的難度很大,同時兒童藥用輔料的安全性有更高要求,而兒童專用藥由于使用人群相對成人較窄,收益較成人低,制藥企業開發該類藥物的積極性也不高。再加上招標掛網,藥品統一限價等政策,導致兒童專用藥物在市場上缺乏。
政策方面,國際上WHO在2007年才開始制訂第一版《兒童基本藥物示范目錄》,而目前中國還沒有相關的目錄,不過我國已經從2015年開始制訂兒童專用藥物目錄,目前湖北和遼寧等省已經發布了省級兒童專用藥目錄。
同時,未來兒童藥直接掛網采購,而不需要走招標流程,給兒童藥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