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在能夠透過分答看到的是:名人賺錢,普通人依然鮮有人問津;八卦當道,和真正的知識還離得很遠。

近日,有關王思聰在分答回答32個問題,賺了17萬被刷屏。
當很多人驚嘆于國民老公強勢的盈利能力的時候,我想知道的是:分答所謂的“輕量級知識變現”,它變現的17萬,真的是“知識”?
眨眼間,思聰又賺3萬
為了體驗“分答”這個產品,我從App store里搜索了關鍵字“分答”,卻并沒有發現這款產品,出現在第一條的仍舊是“在行”App。
下載了“在行”后,也并沒有從“首頁”或者Bunner位置找到分答的蹤影。
那產品在哪里??我隨即進行百度:原來“分答”是一個H5頁面,并沒有實際的App產品。

而進入“分答”的方式是通過掃描底部二維碼,進入H5頁面。
在搜索框搜索老公名字,進入王思聰的主頁,發現他在半天時間內又賺了三萬……

我只能默默安慰自己:沒事,也許三萬對他來說就跟我的20塊一樣。
來看看網友向王思聰提的問題:


王思聰答得很嗨而且表現出了十足的誠意,甚至自曝多年前讓女友流產這樣的事情。但很顯然,這些問題普遍充滿著濃烈的八卦氣息,鮮有涉及到和專業知識相關的內容,也僅僅是投資偏好以及創業方向的問題。
這到底是知識還是八卦?
在行的創始人姬十三對于“分答”的定義是:輕量級的知識變現。
知識?Excuse me?這是知識嗎?
史航被付費最多的問題是選哪個網紅做自己的女朋友。
而這位資深的婦產科大夫,僅僅通過38秒的回答,真的能解決從13歲起就深深困擾我多年的問題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
總的來看,目前分答里面的問題都是集中在兩種類型:
1) 在百度知道和知乎內可以搜索到的答案的問題
2) 一切和名人、八卦相關的話題
怎么看都像是一個大V可賺錢版“新浪微博”,收費版“百度知道”,微縮版“知乎”,似乎要做些什么,但又不知道到底想做什么。
但根據姬十三的說法,能尋到些蛛絲馬跡:在行的用戶增長一直處于瓶頸階段,接近百萬的營銷Campaign推廣后收效甚微。“分答”更多的,是在做一個“在行”的補充產品。
但對于普通用戶來說,除了付費聽答案之外,好像什么都做不了。
知識變現路還很長
現在能夠透過分答看到的是:名人賺錢,普通人依然鮮有人問津;八卦當道,和真正的知識還離得很遠。
但對于知識變現這一話題,從最先試水的微信開啟打賞模式聊起,似乎一直很難有真正清晰的商業模式浮出水面。好的內容不等同于知識,但即使是好的內容,也一直在商業化的道路上苦苦掙扎多年。
豆瓣錯過了移動互聯網這波浪潮,在它陸續出品的多個眼花繚亂的App中,豆瓣依然在不停地做著新的嘗試:最近,一個名為“影視改編”的新欄目,在秘密測試一個月后終于上線,這是豆瓣進軍電影行業的又一次行動。豆瓣將把豆瓣閱讀中的一些故事改編成影視作品,并把作品賣給電影公司。
但變現這件事情邏輯說到底還是需要把產品賣掉,把錢收回來。賣不出東西一切等于零。在這樣的商業模式中,最大的競爭壁壘就是優秀的內容和作品。
知乎也一樣,在愚人節用半開玩笑地方式推出“值乎”產品,希望通過小額微量信息交易,來完成向知乎內豐富的知識收費的過渡。
但知乎或是值乎的商業化過程中,依然也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1) 用戶付費后發現知識或信息并不值錢,怎么辦?
這個和“打賞”功能有極大區別。“打賞”是在閱讀后有一定收獲后對作者的感謝,而付費則需要提前打款才能查看內容。這樣的模式無法保證內容質量。但是這個也有解決途徑:開放一小部分內容給用戶。
2) 知識到底值多少錢?誰來定價?
這大概也是大部分平臺需要面臨的最大問題。當然,定價可以由用戶完成,因為完成購買的同樣也是用戶,但平臺需要對內容價值有一定的評估標準。
3) 知識版權問題。
目前知乎也在積極的解決版權問題,但似乎作用并不大。很多出書的作家最擔憂的就是書上市后網絡中的電子版也隨之出現,影響書的銷量。很難避免的就是需要付費的答案一旦在互聯網上被免費傳播開來,影響用戶付費動力。
針對以上這三點問題,不難發現“分答”巧妙地規避了:
收聽答案全部標價一元錢,覺得浪費的人只能呵呵一笑,也不會追究。此外,最高60秒的回答時間在收聽之前就已經降低了用戶的心理預期。而且內容只能通過收聽獲取,如果不是有人把內容打成文字,其他人很難獲取。相對提高了侵權的門檻。
最后一點是,分答產品設計了“分成”機制:當回復者的語音被其他人“偷聽”時,提問者與回答者都可以得到0.5元錢。
這就意味著提問的價值與回答的價值是一致的。這個模式顯然有著共享經濟的意味,只是共享的真心不是知識,目前看來,八卦和無用信息會占據更多。
這樣的模式到底能走多遠?試圖通過“分答”來帶動“在行”的迂回戰術用戶是否買單?不可否認的是,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和“分答”到底還能吸引多少明星和網紅們來入駐有著緊密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