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兩年全球經濟下行的壓力之下,擁有巨大消費前景的中國與擁有先進技術的美國硅谷,已經漸漸密不可分。與過去美國創業團隊普遍忽視中國資本不同,如今正有越來越多的美國公司來到中國路演。
硅谷發展最快新基金之一的NewGen
Capital創始合伙人張璐告訴新浪科技,長期以來,中美商業投資溝通上存在著不少成見和問題,但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從第二大經濟體向第一大經濟體邁進,以及市場化改革的提速,消費能力的日益提升……中國市場的增量不容忽視,美國的眾多新興技術在中國也有著巨大的想象空間。這都促進了美國硅谷資本逐漸把注意力轉向中國。
“洪水猛獸”的恐懼伴隨著未知好奇
2014年九月的一個中午,像每個平常的日子一樣,位于硅谷的張璐正在開車。突然車載電臺里播出了阿里巴巴在紐交所上市的新聞。
“如果不是身處美國,可能很難感受到阿里上市對美國的沖擊和震動。”時隔兩年,張璐依然記憶猶新,無論從華爾街,還是時代廣場,甚至到硅谷,阿里巴巴像場龍卷風席卷一切。
阿里IPO似乎像是一個契機或節點,讓美國看到了一個擁有著龐大市場的中國,大洋彼岸的未來有著無限的可能性。
在中美互動中,中國對美國的信息掌握比較全面,但是美國了解中國的信息和渠道都非常有限。長期以來,基于媒體片面報道的影響和一些文化價值觀沖突的個人經歷或坊間流傳的“恐怖故事”,中國市場在美國VC眼中像是洪水猛獸,很難真正“親近”。同時美國VC腦海中根深蒂固的西方經濟架構也使得兩方的合作注定不易。
但在不了解的情況下,這種本能的恐懼卻帶了一種“未知的好奇”。尤其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之下,美國自然逐漸將目光投向了擁有巨大潛力的中國。
中國市場為什么成了“香餑餑”
根據畢馬威的數據顯示,從2015年第四季度開始,經過了兩個季度的資本狂熱,全球風險資本交易量顯著下降,代表著投資者的態度由樂觀轉為保守。

畢馬威全球風險投資數據趨勢
但與此同時,
2015年,世界經濟論壇呼吁第四次工業革命,對銀行、衛生保健、零售、教育、保險、旅游等行業意義巨大。產業升級仍然為技術公司的發展營造著良好的投資熱情。
美國資本也看中了中國在工業4.0的技術轉型期蘊藏的巨大潛能:一是中國在制造成本上的優勢向來突出;二是美國很多工業上的廣泛應用在中國還離“普及”程度相距甚遠,而工業4.0將促進更多的前沿技術進入中國。在張璐看來,這樣的市場發展機遇是美國VC親睞的,同時也樂意推動所投企業進入中國市場,開拓更多的技術應用場景,“畢竟美國企業進入中國最大的優勢還是在于其技術的原始創新”。
所以在工業領域,她認為工業機器人、流程化控制等將成為美國VC重點關注的領域。除此之外,醫療行業,出于人類的共同需求,并可以跨越很多文化差異的阻礙,從而可能成為美國資本青睞的另一大熱門領域。
“NewGen
Capital投資過一個癌癥篩查的快速檢測設備項目,鑒于美國相對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在美國的應用市場并不如中國廣闊。”張璐表示,盡管中國正在推行社區醫院和癌癥早期篩查的概念,但現在還并不普遍。所以這樣的社區化、流動檢測的醫療設備在中國吸引著很多投資人的興趣。
另一方面,國內如火如荼的VR暫時還沒有美國跨境投資的跡象。“可能是因為目前VR主要應用在娛樂界,而文化鴻溝的逾越稍顯困難。但在技術先進的硬件相關領域,VC們一定會考慮布局中國這個消費潛力巨大、應用前景廣闊的市場。”張璐說。
中美合作潛在的水土不服
其實從很早以前,部分美國資本就已經開始在中國“試水”,但是由于中美市場的多方面差異,外資遇到了不少“水土不服”的情況。
接下來大量美國企業和資本進入中國市場,對于這些中美合作中將會遇到的無法回避的問題,張璐也給出了自己的分析和預測。
首先是資本對接,在這一方面中國資本明顯相對強勢。
第二是本土化和保持品牌之間的平衡問題。例如當初Uber在進駐中國的時候采用的方式是完全本土化,但是對于很多公司來講,既要在最大程度保留自己的品牌和技術,又要在當地找到獨特的本土應用場景,如何找到這個平衡點,便顯得至關重要。
第三,很多公司進駐新市場后,面臨最基礎的問題是在市場區塊化明顯的中國,如何布局企業的銷售渠道。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Apple,在美國銷售方式主要靠門店,但遠渡重洋來到中國之后,卻是“渠道為王”的另一幅圖景。如何找到中國本地最合適的資本方、運作方、運營方、渠道方乃至政府關系方來規避風險,對于美國公司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多一些“中國好故事”,少一些套路
在張璐看來,中美兩方互相需要,合作勢在必行。但是畢竟固有成見無法被說服,只能被證明。所以多一些成功的合作案例,也許是對美國VC來說最好的定心丸。
NewGen
Capital曾經投過一個美國教育類游戲項目。該項目不需要語言,只是通過游戲方式培養5-12歲孩子的編程思維和邏輯。有一天,該項目的CEO驚訝地發現,這個付費游戲在Apple
Store上的下載量,在北美地區之外最大的地區竟然是中國大陸。他沒想到的是,在他看來屬于另一種文化背景下的中國幼教市場竟然有這么大體量和需求。
“美國的教育資源總量比較充足,分布也相對平均,所以教育創業發展速度很慢。但是中國便呈現截然不同的場景,國內教育資源分布嚴重不均衡,中國家長又極其重視孩子的學齡前教育。所以美國教育類創業公司也正在考慮布局中國市場。”張璐表示。
這類“中國好故事”無疑會增強美國資本在進入中國市場時的信心。美國人更喜歡真實的故事,而不是拍著胸脯的保證和空談,中美合作的隔閡也可能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和嘗試才能夠慢慢消除。
在張璐看來,中美對接與合作的時候,最重要前提是相互理解對方的游戲規則,并彼此尊重。“首先一點點建立信任,然后再證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