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今年3月份來自美國的聯合辦公空間WeWork宣布新一輪融資并進軍中國,國內的辦公共享市場開始
“騷動”。“聯合辦公”的概念雖發端自大洋彼岸,專門跟蹤聯合辦公趨勢的Deskmag網站的公開數據顯示,中國在聯合辦公領域一年間發展的數量已遠遠超出全球總數。
如果說,“聯合辦公”依然是一片等待玩家入場的藍海,那么,一批玩家已經在這場角逐中沖刺,另一批則在慢慢找出自己的獨特模式。成為“聯合辦公獨角獸”需要什么樣的特質?最近,在“首都國企開放日”中展示在大眾眼球中、一家帶有國企背景的“創e空間”稍顯獨特。國企入局“聯合辦公”產業,帶來哪些啟示?
服務國內創業者還需本土化基因
WeWork
能獲得巨大成功,得益于美國的從業環境,微小企業、自由職業者這部分市場發展已經很成熟,但中國還不具有這樣的土壤。Uber來華多年依舊水土不服,而聯合辦公空間的成功運營涉及到商業地產環境、創業者特質、服務模式等等因素,歐美模式不一定適合中國。唯有想清楚真實的用戶需求、找準地位是聯合辦公空間的第一步。
脫胎于知名傳統電視生產商“牡丹集團”,創e空間自帶中國本土屬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2009年,牡丹集團即成立牡丹孵化器。牡丹孵化器沒有貪大求全,而是選擇深耕多年的數字電視產業,至今其仍是全國唯一一家數字電視產業的專業孵化器,重點服務于中關村數字電視產業園、北京市以及數字電視鏈上的高新技術企業。

每一個獨角獸都有自己的獨特定位和清晰的商業模式,對此,牡丹國家級孵化器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牡丹集團有強大的技術力量支撐維護孵化器運營,除此之外,好的項目可以作為牡丹集團戰略投資的項目儲備、人才儲備、專業基礎儲備。這些要大于直接的經濟意義。
但是對于盈利情況,牡丹國家級孵化器負責人楊明表示并不擔心,除了創e空間的運營服務、空間出租等費用外,成長于中關村數字電視產業園的創e空間擁有政府的資金支持。楊明考慮得很長遠,他認為,創e空間的關鍵作用是社會效益與牡丹集團未來持續創新發展的動力來源之一。
創業生態鏈條是生死關鍵
受“雙創”戰略鼓舞,各地眾創空間以及各種孵化器爆發式增長,但是不少業內人士卻表達了對于眾創空間過剩的隱憂。
幾乎所有的聯合辦公空間都會將企業增值服務作為未來的盈利點,但是創業指導和服務擁有較高門檻。而如果將更多心思放在做孵化器投資上,一旦沒有資本支撐,僅靠政府紅利,很難實現收支平衡。
所以企業服務以及完整的產業鏈,不僅能影響未來行業地位,或許還是決定商業模式生死的關鍵。
在36氪、優客工場忙著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時,新生兒“創e空間”抓住自身優勢,建立起自己的創業生態鏈條。初創企業可以在創e空間享受聯合辦公服務、慢慢成長起來之后,可以搬入同樣是牡丹集團成立的中關村數字電視產業園。優秀的企業則有可能成為牡丹集團的投資項目。
另一個區別于其他眾創空間的特質是,創e空間定位服務于文化創意產業、互聯網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這在一定程度上能與牡丹集團的自有產業承接。
企業服務需修煉內功
對于入駐聯合辦公空間的初創企業而言,更重要的是細化的企業服務,比如公司注冊、行政、融資、招聘、媒體等。誰做的愈完備,愈能吸引初創企業。
面對著火爆的“聯合辦公空間”概念,孵化器負責人楊明很淡定,他認為,為創業者服務是一個修煉內功的過程,擁有多年積淀的經驗和資源,面對浮躁的概念炒作不必慌張。
在企業服務上,“創e空間”有可參考之處。創e空間定期邀請會計事務所、知識產權機構、人力資源機構、銀行、股權投資機構駐點,為創業者進行財務顧問、稅務申報、法律咨詢、專利服務、政策輔導、投融資對接服務,實現即時資源對接。
除此之外,面對著初創企業品牌營銷成本高的難題,“創e空間”給出了獨特的解決方案:將牡丹集團的數字文化體驗中心開放給創業者,創業者可以在展廳展示產品,并且結合牡丹集團自身的國企開放日、科普日等活動,幫助初創企業快速打出名聲。
牡丹集團的出色硬件環境,可為不同屬性的創業企業提供對應的路演平臺、對接合適的社會資本。
在中關村數字電視產業園孵化的一家專注于數字電視系統相關產業的高科技企業——北京波智高遠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就受益于此,其已于2014年6月在新三板成功掛牌。
對于初創企業而言,政府的支持尤為重要,創e空間依靠中關村為創業企業出臺的扶持政策,支持入駐的創業團隊通過工位注冊公司。牡丹集團的國企屬性無疑是錦上添花,在幫助創業者接觸政府資源、與政府合作等層面更具優勢。
如今,牡丹國家級孵化器入孵企業104家,入駐企業74家,企業總人數1800余人。其中數字電視 23家、 文化創意 35家、移動互聯網 26家、
其他20家。毫無疑問,“創e空間”的開放將進一步增強這條創業服務產業鏈。
縱觀整個“眾創空間”發展,各個玩家優勢各有側重,模式也有差異化。而這位最近涌現出來的昔日老兵——牡丹集團,如今卻在“雙創大潮”洶涌時果斷加入,為自身的轉型提供新鮮血液,成為一枚眾創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