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過凡世喧囂,我們把鏡頭移到靜待新花期到來的“牡丹”。5月14日,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國資委、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首都國企開放日”活動如期而至。屆時,北京市百余家國有企業將敞開懷抱,讓市民有機會親身感受首都國企的新面貌。對此各大企業還設置了多條主題式“溜達”路線,滿足所有好奇心。牡丹集團也受邀全面展示自身形象。
“走進新國企,領略新牡丹”,北京牡丹電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牡丹集團)將攜新型科技產品和解決方案亮相國企開放日,包括“智慧園區解決方案”、“牡丹創E空間”、“牡丹數字文化體驗中心”等,為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視覺和感官體驗,看到一個充滿創新與活力的“新牡丹”,賺足掌聲與喝彩。
作為老牌國企,成立至今已40余年的牡丹集團這些年緊抓互聯網、大數據潮流,完成了一次次“變身”——在信息服務業務領域努力探索,加速向數字科技業務領域轉型,強力推進產學研合作、產業鏈合作和國際化合作,實現了從傳統電視生產商到信息科技服務提供商和科技園區、科技孵化業務運營商的戰略轉型,探索出了一條以文化創意帶動電子信息技術發展的創新之路。
本次國企開放日上,牡丹集團將集中展示戰略轉型以來的“成績單”,展現老國企借勢互聯網深耕傳統行業的恢宏藍圖。
曬出創新“成績單”
一個國家級工程實驗室、兩個國家級企業孵化基地、兩個工程測試中心(AVS和DTMB)、十四個產學研聯合實驗室、一個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一個北京市創新設計中心,主持和參與制定國家和行業標準35項,榮獲北京市專利示范單位。這些都是牡丹集團成績單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但若是在轉型以前,這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牡丹集團前身為北京電視機廠,成立于1973年,是我國著名的傳統電視生產商,創造了家喻戶曉的“中國之花”牡丹品牌,如今許多老一輩人還記得當年電視機上那朵盛開的牡丹花。
如今的牡丹集團,搶抓互聯網時代機遇進行戰略轉型,實現了“中國之花”的再次綻放。
“移動互聯+云服務”助力產業園發展
在牡丹集團眾多創新產品中,中關村數字電視產業園和牡丹孵化器的創e空間最為典型。
中關村數字電視產業園定位于聚集數字電視龍頭企業,全面推進地面數字廣播、衛星廣播、移動多媒體廣播、有線電視及IPTV等DTMB標準領域成果轉化,為入園企業提供創新性科技服務解決方案、增值性商務服務解決方案、基礎性物業服務解決方等定制化、全方位、綜合性的服務解決方案。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蓬勃發展,產業園呈現三個基地、兩個孵化器,兩個眾創空間,一個科技創新中心,一個云數據中心的發展格局。近年來,牡丹集團還提出建設社區式智慧園區,提出“移動互聯+云服務”的解決方案,通過建設平臺,實現園區多生態系統,在園區及周邊3-5公里內建成集成文化與功能的適宜生產、生活、工作、社交的泛社區。
牡丹國家級孵化器立足于服務數字電視全產業鏈中小企業,為入孵企業提供創新性科技解決方案、增值性商務解決方案以及基礎性物業解決方案。創e空間就是牡丹國家級孵化器的一個重點項目。創e空間是一個便利化、全要素的開放式綜合服務平臺,服務于文化創意產業、互聯網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致力于將各種有創意的人聚在一起,通過分享交流,助力創意轉變成現實。

牡丹集團已經從一個專注于傳統電視生產的制造商,成功轉型為了信息科技服務運營商,實現了老牌國企的一次華麗轉身。
老牌國企戰略創新二次騰飛
復古也是一種時髦,追求時尚潮流的人們早已發現,每年大熱的潮流,不少都有復古的影子。比如今年,喇叭褲的改良回歸掀起了時尚界的一陣“颶風”。時尚界如此,那對于企業界呢?
牡丹集團似乎給出了答案。
新千年以來,席卷全球的新技術革命帶來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商業模式的重大變革。牡丹集團按照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要求,圍繞首都“四個中心”城市功能定位,積極融入京津冀一體化的發展潮流,著力推進結構優化、產業升級和制度創新,以振興老工業基地、重塑牡丹品牌為使命,立足于“創業、創新、共享、共贏”,努力發展以“產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平臺經濟)和信息經濟(創意經濟)”為核心內容的科技信息服務業(共享經濟、3.5產業),全力打造社區式智慧園區,構建數字城市綜合體。通過“云網端智”基本方式,以“云服務、大數據、移動互聯”為依托,推進牡丹科技信息服務業的“互聯網+”化轉型升級,把中關村數字電視產業園建成“一園多區、多點布局、功能完備”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和數字科技型產業聚集區。
相信在此次首都國企開放日當中,我們一定能夠看到一個在戰略創新中騰飛的牡丹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