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中國綠公司年會上,雷軍把關于小米的產品故事幾乎講了一遍,他像一個手機工匠、一個凈化器工匠、電飯煲工匠……他諳熟小米每一個產品的所有細節,這并不令人驚訝,這些故事并不是新的故事,有些故事還在上一次小米發布會的回音中沒有散去……
對于雷軍本人而言,他知道自己說的多,并不代表大家都會相信,但他很了解自己:“我不是機會主義者,我是以執著見長,我希望十年二十年如一日做感動人心的中國貨,工匠精神應該是墓志銘,不是今天大家對我的夸贊。”

中國的企業家也有工匠精神,中國的企業里也有人才,中國人民也很勤勞,但是為什么我們做不出讓國人自己滿意的產品呢?
雷軍認為,之所以中國作為一個制造大國,卻不是制造強國,因為在此前漫長的稀缺經濟時代,商品生產出來就可以被銷售出去,這導致人們對產品質量的長期忽視,而當稀缺經濟向過剩經濟轉型后,即便是通過廣告曝光還是完善銷售渠道,都面臨著嚴重的銷售壓力,這個時候質量問題浮出水面。這體現了一個歷史問題。
同時,雷軍表示,更重要的問題出現效率上。他向我們普及了一個定倍率(定價的倍數)的問題,對于商人而言,定倍率越高,賺的越多。然而,過高的定價又不符合大多數國人的消費能力,為了保證高定倍率,所以只能通過偷工減料、粗制爛造來降低成本。
創辦小米之初,雷軍受到美國零售商Costco的啟發,拋棄傳統的“高加價率”,用“成本定價”,在產品本身上花足夠的心思,把用戶變成粉絲。為了降低成本,小米通過電商的方法改善商品流通,把流通渠道的費用減下來。從智能手機開始,真正令雷軍驕傲的是整個國產手機行業崛起了:“小米的價值不在于小米做的怎么樣,而在于帶動了全行業的進步”。
目前,在小米手機和小米電視這兩個核心業務基礎上,小米通過構建智能硬件生態鏈的方式,投資了55家“小米生態鏈企業”,做了充電寶、電飯煲、插線板……執著于在解決專注的同時推動小米的夢想。
雷軍說:“小米不排斥上市,但它的成功還需要時間。”在他眼中,小米還需要15-20年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