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輪值主持人:
吳董現為石家莊美尚海爾董事長。他是家電銷售出身,曾經是海爾的區域經理,后來獨自創業,在4年時間里,用不到400平米的店鋪面積,創造了年度過億的銷售額。請注意,他的店鋪面積只是蘇寧國美的20%,卻創造了蘇寧國美的單店接近2倍的業績。他是海爾市場上常常被人津津樂道的新標桿。
今天分享的關鍵詞:創客、新玩法、轉型,下面有請吳總的精彩分享。
分享嘉賓 吳峰松:
我從海爾工作了十年的時間,2010年辭職出來創業,在石家莊市區開了一個海爾專賣店,第一年銷售額實現2600萬,第二年實現了4950萬,第三年實現了7500萬,第四年實現了接近一個億的規模,這是我現在公司的發展歷程。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市場環境下,“員工不好管”,“不知道用戶在哪兒”,這是很多老板面臨的兩個問題。普遍沒有太好的辦法。
相對來說,我們家電行業受互聯網的影響是比較大的。今天結合最近幾年我們的做法,跟大家做一個相關問題的分享。
“35歲退休”現象增多
首先在轉型的過程中,我們要說清幾個現象。
第一,30多年的高速發展,臺風來了豬都會飛的時代已經過去。
這時候市場已經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整個互聯網把人分為三類:互聯網原住民、互聯網難民和互聯網移民。
我們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都屬于互聯網的移民。我們的父母可以理解為互聯網的難民,我們的孩子將來會成為互聯網的原住民。
我們大多數人,不管是老板還是員工,都屬于互聯網的移民。在這種時代變化的背景下,我們必須要適應這種“遷徙生活”,才能獲得持續發展。
第二,互聯網是一個現代化武器,我們進入了現代化武器戰爭的時代。
大部分人屬于練武術的人,也就是說在線下銷售水平很高,可是到了線上以后,幾乎是零,赤手空拳,一無所有。就像義和團面對洋槍洋炮根本不知道從哪開始打了。想象一下,一個練武術的人面對一個用武器的人,不管有多少人沖上去最后都是被干掉,這是目前我們要敬畏互聯網的地方。
這是互聯網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沖擊,是因為它已經把每個人進行了不同分類。
我們必須接受的一個事實是,線下是一個商業帝國,線上也是一個商業帝國,線上這個商業帝國也同樣有商場、超市、專賣店。
第三,大多數人面臨的是什么?35歲退休。
周圍很多的老板朋友,他們經常跟我說:“我現在三四十歲,雖然不愁吃、不愁喝,但是整個市場下滑,我的銷售在下滑,利潤在下滑。照這樣下去,很快就會虧損。做吧,不知道該怎么做,無力感;不干,現在又不知道干什么。有一種被退休的感覺。”
大家想想,一個三四十歲的人面臨被退休,是一個多么痛苦的過程。而這種被退休的無力感,是目前很多行業老板面臨的問題。
傳播為何失效
我注意到了一個現象:原來的陳安之、安東尼-羅賓這類成功學的培訓在快速衰退,而團隊、拓展等能落地的培訓變火了。
為什么?因為現在人們需要有溫度的服務、有溫度的體驗。有溫度的體驗,才能更好地讓這個品牌的銷售變得可持續。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到底怎么來實現市場的可持續呢?有什么辦法能讓我們去做調整呢?
事實上,我們的用戶散落各處,用戶碎片化,員工管理也越來越難管理。我們很多老板面臨的是不知道從哪入手。有沒有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呢?下面我把我個人的一些經驗跟大家做個分享。
首先我們的員工管理,現在從原來的50米長的距離,變成了500米長甚至50公里長的距離。
原來我們給員工開會,講10句話,員工能記得住2句,到了今天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每個人都有了存在感,尤其是手機滿足了所有人的存在感。這時候我們給員工講的10句話,在信息大爆炸的時候,可能瞬間就忘了,一句都記不住。
對用戶來說,更是如此。用戶每天接觸的信息量非常巨大,你傳遞給他們的信息,也一樣被稀釋掉了。
在這個背景下,到底怎么能實現我們品牌的傳播,實現我們銷量的提升,實現我們廣告投放的有效呢?
我們需要去研究,首先要面對現實、認清現狀。原來我們投放一個廣告,發送一個短信,打一期報紙可能賣很多貨。今天我們再做任何這樣的營銷,要想聚到很多人是非常非常困難了。
有什么好的辦法嗎?這個社會發展的趨勢就像微信一樣,是人人有存在感的時代。在古代只是有錢人、有權人才有存在感,而今天每個人都有了存在感。你在上面開會,下面的人隨便發他的微信,也有人給他點贊。
這是一個人人都有在感的時代。我們針對這個局面,整個社會趨勢就產生了一個非常大的變化。
大家有時間可以看看這幾本書,《零邊際成本社會》里夫金寫的那本書。眾創時代還有《參與感》,還有《Facebook效應》,以及《世界是平的》、《未來是濕的》,這些書都對未來市場發展趨勢做了一個分析。像出租車滴滴、快的,都是符合商業模式下的產物;也包括我們的淘寶、京東還有很多美團網,互聯網這些,都是用互聯網的思維去完成這個市場轉型的。

對內平臺搞活,對外服務增溫
中國整個服務水平是很差的,原來都是不及格的水平。我們作為消費者都是被商家剝削的。
互聯網來了以后,隨著互聯網+的推進,讓很多的服務行業有了非常大的提升。從原來不及格變成了及格,甚至得高分。
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品牌認識到了服務的重要性,所以現在最流行的詞是讓服務有溫度,不能冷冰冰。
很多奢侈品也開始進入線上的推廣,甚至去線上銷售。因為金錢隨著流量的變化而改變流向。以前最貴的是地段,今天最貴的是流量,未來最貴的是粉絲。整個大的趨勢下面,我們每個老板都必須要認可這個趨勢背后的邏輯。
在這個大趨勢下面,我們怎么來做呢?我下面講幾個我個人的經驗。
第一個是企業要轉型,就是要做成平臺型的公司。
當然絕對不是說大踏步的轉型,大企業可以去試錯,小企業原則上不能犯錯,盡可能地想明白了再去做。當然我在這方面也交了一些學費,所以我認為,我們不要太著急,出現問題也是一個轉型的過程。
對各位老板來說,企業往什么方向發展?讓員工入股,這是一種方法。我們嘗試的一個新方法是,讓員工自己掏錢進貨,按照型號提成,按照型號給大家制定提成方案,讓員工自己出錢來買貨。
類似于每個員工都建一個虛擬倉庫,像滴滴一樣,給你虛擬一個號,給你一個虛擬的庫,讓你進了貨在你的庫里。公司統一來做平臺,做管理。
公司庫存還是存在,只不過員工自己掏錢的庫和公司的庫是屬于一個共享的狀態。這樣的話,有錢的員工會多進貨,沒錢的員工會少進貨。有能力的員工就敢進貨,沒能力的員工就不敢進貨。
這實際上也符合我們共享時代的一個特點。就像一個出租車,有能力的,可以多跑;沒能力的,可以少跑;有能力搶單的可以多掙錢,沒有能力搶單的就會少掙錢。
公司給你做一個平臺,你都不搶單沒關系,剛開始滴滴都會發展固定的出租車,沒有人搶單,滴滴、快的會給固定出租車派單,慢慢搶單的司機多了,就把固定出租車撤掉,這是一個過程。我們要引導員工完成這個互聯網轉型。
我這個“讓員工自己掏錢進貨”的思維模式,已經在一些行業取得了應用。像做燈飾的朋友,他用了我這個方法,收上來幾十萬。我們最多的時候,員工自己掏錢進貨達到三四百萬。有一個做家具的,也用我這個方法,把家具分包,相當于一個員工買了一個桌子腿,這種方法也收了三百多萬。
一旦讓員工自己掏錢進貨,他就介于打工和老板之間的狀態。這和入股不同,很多中小企業讓員工入股,他不相信你,也不會去入股;或者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入股,甚至你賺錢我入股,你賠錢我馬上撤股,這是目前員工對入股公司的心態。
第二個概念就是“臺風來了豬都會飛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進入什么時代?臺風來了,大樹林都會被連根拔起,看起來這個企業很大,規模很大,分店很多,團隊很大,突然一夜之間就倒閉了。
原因是什么?原因是看著上面的枝繁葉茂,但是樹根不深。
企業的根是什么?就是用戶。根深的企業,一定是跟用戶深度結合到一起的。
以前最貴的是地段,在商場找個好位置,就能多賣貨。今天是流量,流量是什么?流量是多少用戶跟你交互。越來越多的用戶跟你交互,你才能做到可持續。我們重點講怎么跟用戶在一起。
我個人理解,用戶可以分為四階段:
第一階段,用戶就是用戶,一次性買賣,賣出去就不管了。
第二階段,用戶是朋友;
第三階段,用戶是員工,就是用戶持續給你介紹客戶。
第四階段,用戶成為客戶,他甚至會離職并成為你的加盟店或經銷商。
我們怎么做好用戶的黏度,讓企業的根扎得更深呢?我們公司經常說的三句話就是:黏住用戶,黏死用戶,榨干他。
或許這句話有點極端,但這只是我們內部強調的:我們必須有貼上去的意識,主動服務的意識,充分服務客戶的意識,才能更好地讓企業的根扎得更深,扎得更透,培養更多的粉絲。
(以上內容來自于百商有料幫的群內周三大分享。百商有料幫是國內最具活力的企業家學習型社群。群內聚集來自各行業創業新銳,資本市場掛牌企業的董事長,跨國企業的管理操盤手,以及知名企業營銷/市場/品牌總監等。除了每周三的大咖分享,群內更有熱點活動直播、大牌路演、當下熱評等線上線下結合的活動,已經成為企業家群體中有分享、有探討、有點評、有合作的24小時移動智囊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