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值主持人:
路總曾經是海爾筆記本事業部總經理,兩年前他帶隊創辦雷神科技,成為海爾內部的小微創業樣本。“雷神”成為游戲筆記本第一品牌之后,開始打造“游戲玩家一站式服務平臺”,同時在向游戲電競、游戲主播、游戲賽事、游戲視頻資訊等游戲領域拓展。
據我了解,雷神科技在不到兩年時間內,已完成三輪融資,估值6個億;其中2015年銷售額達7億元,2016年預計銷售額達11億。
雷神的創辦,對于海爾轉型意味著什么?雷神何以能夠不斷突破自己的天花板、快速從小微變大微?后面有請路總做分享!
嘉賓 路凱林: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兩部分的內容。第一部分,是關于海爾內部做了怎樣的變革,這有助于了解雷神。第二部分,結合雷神的發展,我自己的一些感悟,或許能對朋友們有所幫助。
海爾變革,小微登臺
海爾現在有兩個詞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個是創客,第二個是小微。這兩個詞在海爾內部很火。為什么呢?
我清楚記得是在2012年12月24日,也就是海爾集團28周年慶的時候,海爾提出了進入第五個戰略化階段——互聯網戰略。
1、變產品制造平臺為內部孵化平臺
在互聯網戰略提出以后,海爾面臨的問題是要有與戰略相匹配的組織,組織要與戰略相匹配。所以在2013年的上半年,海爾內部首先提出了“創人”概念。
用張主席的話說,就是要把海爾這艘巨大的航空母艦變成一個超級艦隊,把海爾從一個制造產品的平臺變成一個制造“創客”的平臺,它生產的不再是簡單的產品,而生產的是一個個“創客”。他形象地比喻說,把原來的火車變成動車,每支艦有單獨的作戰能力,同時又是超級艦隊。
也就是說,海爾除了制造產品以外,未來可能也會成為一個投資平臺,因為在制造一個個“創客”和一個個“小微”公司以后,海爾集團更多是以股東的身份和投資人的身份存在。
目前,在海爾的組織轉型里面,主要分兩類:第一類是轉型小微,第二類叫創業小微。那么這兩類小微有什么區別呢?
“轉型小微”主要是針對原有的產業,像冰箱、洗衣機、空調、熱水器等原來就有的業務。像這些產業不可能突然變換成“創業小微”、成為獨立的實體公司,所以這類小微叫“轉型小微”。
“轉型小微”具體怎么運作的呢?集團內部對這些小微實行獨立核算,相當于成立一個個的虛擬公司。
第二類“創業小微”,類似于“雷神”。這樣的“創業小微”是完全推向社會成立實體公司,實現社會化運作,在運作過程當中要把“小微”通過相應的機制變成某個行業里的“大微”,甚至獨立上市。
2、為戰略匹配相應組織及保障機制
時至今日,像海爾這么大的企業,還沒有哪家有這么大規模的變革動作。事實上,在海爾整個變革過程當中,是十分艱苦的,我個人從中有兩點啟示:
第一,進入了“互聯網戰略”,馬上就要有相應的組織去與之相匹配,沒有能夠落地的組織,戰略只能是口號。所以海爾在提出這樣的戰略以后,集團內部馬上就開始了組織上的變革,那就是組織的小微化。
第二,組織小微化以后,要有相應的保障機制。因為有了相應的小微機制以后,才能保證組織的良性運轉,比如原來我們在集團里邊的中高層,薪酬分配相對比較固定,但在小微以后,會多了更多的可能性,因為我們的創業團隊在小微的公司里邊是持有相當比例的股權,創業團隊的利益與公司發展息息相關。
所以,這種變革,不是口號,不是“成立小微”就行了,而是真正能落地、能持續,這需要足夠的耐心。
雷神小微的軟硬兼施
雷神成立于2014年1月,到現在剛滿兩年三個月的時間,業務層面會主要聚焦于三個層面:
第一層是“硬件”:包括游戲本以及周邊硬件產品,目前的主要銷售渠道是互聯網渠道,像京東商城、天貓、官網,包括校園分期、銀行分期,雷神在這些渠道都是第一品牌。
2016年,我們在重點嘗試網咖O2O體驗專區和電腦城體驗專區,這是我們今年把線上、線下打通的新嘗試。
雷神在這個過程當中是希望吸聚巨量粉絲。
第二層是電競產業:
在有一定的粉絲基礎之后,逐漸切入到電競行業。圍繞游戲競技,雷神現有兩支電競艦隊,一支是DOTA,一支是LOL,另外游戲主播、電競賽事及電競培訓,也已經在規劃中。
第三層是融合成為一個“游戲玩家的一站式服務平臺”,我們希望把硬件、軟件(雷神瀏覽器)和電競業務整合到一起,形成“神游TV”這個平臺,發展游戲視頻、游戲社交、游戲媒體及游戲分發,總之只要你想玩,找到雷神平臺,就可以一站式滿足。
從盈利模式來看,雷神最初是硬件盈利,未來更希望通過平臺流量來變現。當然目前第二層雷神我們還在起步階段,到現在為止也僅僅走到了第一步。
小微變大微:顛覆性的九條感悟
結合雷神的發展過程,我提供幾個我個人的感悟,給大家重點做一個分享。
第一點,“小眾不小”。
在中國沒有小眾市場,小眾就是大眾。
對雷神來講,剛開始大家認為玩游戲的人是少數,是一個小眾群體。
事實上銷售中你會發現,在中國所謂的“小眾”,可能已經比得上國外的一個國家的大眾了,所以在中國沒有小眾市場。
第二點,捕捉“痛點”,C2B的模式開發產品。
對硬件來講,我們摒棄了在傳統時代“拍腦門”式的的產品開發模式,避免因產品滯銷形成庫存,最后導致產品死掉。在互聯網時代,產品開發模式一定是平臺級產品開發模式。
舉例來說,雷神現在有很多用戶交互的平臺,像QQ群、貼吧、論壇、微信、微博、瀏覽器、神游網等等,在這些平臺上用戶每天自發探討和討論跟游戲或硬件相關的話題。作為開發者就應該利用這些平臺捕捉用戶對產品的需求,及時總結和發現用戶“痛點”。
這一點是我及其強調的,互聯網式產品的開發模式應該是平臺級的產品開發模式,應該是以敏銳捕捉到用戶的痛點為出發點的產品開發模式,而不是研發人員的自我想象。
第三點,尊重用戶。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一定以用戶為尊,要跟用戶零距離,為什么?因為在互聯網時代,任何一個不以用戶為中心的問題或“事故”,都可能會以無限大的聲量放大。
在傳統時代,可能一個消費者對你不滿意,只能影響幾個人、幾十個人,但互聯網時代可能會影響幾千人、幾萬人甚至更多。
同時,互聯網時代的用戶,更希望得到尊重。比如說他們對某些產品提出了需求或意見,他們希望自己面對的這個品牌去采納,這樣他們會感覺到自己是“被尊重”,增加粉絲的粘度。
我舉幾個小例子來解釋。
第一個小例,“亮點的救贖”。
這是在雷神發展初期的一個小故事。最初雷神的屏幕并不是完全沒有亮點(暗點)的,當時我們的邏輯很簡單,按照國家的標準,我的屏幕的暗點在三個以內都是符合國家標準的。
當時我們看到QQ群反饋回來的信息說,雷神的屏幕有暗點,當時我們研發人員第一反應就是,我的屏幕個別有亮點是非常正常的,所有的品牌都可能存在這個問題。
但是用戶的反應是非常強烈的,他的意見就是:那你可以說符合國家標準,但是我需求的是完全沒有暗點的產品,你有你的國家標準,我可以不買你的!這件事,后來在QQ群里面不斷地發酵。
從此之后,雷神出的產品要求全部都是沒有暗點的,到現在為止敢于做到這個承諾的也只有雷神一家。這個事件被我們視為“亮點的救贖”。
第二個小例,“當幸福來敲門”。
這是上海的一個用戶,也是雷神初期的一個故事。當他拿到了雷神的產品以后,他非常興奮,他想打開去下載游戲玩了,但不管怎么樣,都下載不下來,非常著急,就在用戶群里面開罵,“這什么電腦,怎么回事?”
當時我們創始團隊的“左護法”正好在上海出差,當時在群里看到這個信息以后,到上海的倉庫重新提了一臺電腦給上海用戶阿靖,當晚送到了樓下。這個用戶穿著睡衣就下來了,他都不敢相信會有這樣的服務,他自己的反應是,“簡直是神級服務”。本來他想,在群里邊罵完就完了。
后來這個用戶成了我們忠實的粉絲,他在我們后來各種交互陣地上,給雷神做了長長的評測。
以上例子或許會被認為是“個例”。其實通過這些例子,我是想說:用戶需要感覺到被尊重,而尊重用戶也能夠帶來品牌的成長。
尊重用戶就是尊重市場,這是一種思維習慣,我們應該把這種思維習慣貫穿到整個創業團隊。你到底是用戶為尊還是以你為尊?你到底聽誰的?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第四點,在互聯網時代有一個規則,就是快速迭代。
在這個時代,速度是最重要的,完美并不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說這個時代的用戶是允許你犯錯的,但是你要不斷地去迭代升級,不斷地讓你的產品做得更好。
在過去,我們總是希望先瞄準再開槍,但是在互聯網時代,這并不適用,因為當你覺得瞄準的時候,環境早已變化了,你的靶子也可能改變了。
現在的靶子是移動的,你永遠不可能瞄準,你能做的就是在射擊中瞄準、校正、快速迭代。
第五點,針對受眾人群定位品牌調性。
有很多人經常會問我,雷神的產品優勢是什么?當然我覺得產品本身固然非常重要,但是產品給消費者的品牌感覺更重要。
比如說我們用手機,蘋果手機的常用功能,小米也有,魅族也有。現實中,我們更喜歡某個手機,并不是因為其中的某項功能,而是因為我們對品牌有更多的好感度,對品牌有更多的期待。
所以雷神在運營過程當中,非常注重自己的品牌建設,我們希望給消費者的感覺是年輕的、時尚的、炫酷的,為此去年6月18日,我們搞了粉絲會,我們帶著我們的粉絲去開飛機,我們叫“帶你裝逼,帶你飛”。我們后來還帶著我們的粉絲去潛水。
我想說的是,在做硬件產品的時候,不能簡單地把產品的配置羅列起來,陳列給市場,而是更多要把這個產品的某些內涵展示給市場,這就是所謂的“品牌塑造”。
第六點,借勢熱點。
雷神在2015年5月份做了一次產品眾籌,當時在眾籌比較熱的時候,我們一個“911M”產品的眾籌實現2829萬的眾籌金額,打破了當時中國眾籌的紀錄。
這種行業熱點,通常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我們把握住熱點,會事半功倍。
第七點,敏銳抓住變化。
消費者的購買習慣和消費習慣在不斷發生變化,我們需要敏銳捕捉到它。
舉例說,比如購買渠道在變化,最初從大商場購買、連鎖家電賣場購買,后來逐漸過渡到京東、天貓等電商平臺購買,再到逐漸接受分期渠道、甚至網紅銷售渠道購買,這個過程當中,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購買習慣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
如果你捕捉不到這種變化,你就會很容易陷入到迷茫當中。
相反,如果你現在的銷售渠道只是關注到了京東、天貓,可能你面臨的危險就是增速放緩甚至下滑,你就會莫名地焦慮,甚至會懷疑自己的產品。
或許只是因為渠道已經無法滿足你的增長要求,卻可能因此讓你做出錯誤的決策。
第八點,想借力,需要更開放。
我們正在進入第二層、第三層業務的探索,我們如何來保障自己的目標實現?對此我也有一些思考和感悟。
今天的創業團隊,一定需要更開放的心態。
比如引入資本,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不光是資本的開放,更是資源的開放。
雷神現在已經開始做第二層、第三層的業務了,但這些業務未必是我們擅長的,或者說未必是現在的能力能支撐的,在這個過程當中,雷神引入的不只是投資,更重要的是引入大量的資源。比如風投方可能帶來和牽線相關合作的資源。
換句話說,不缺錢、缺資源的時候,也是可能需要引入投資的。引入投資是一種借力,借力來整合更多的資源。
比如團隊的開放,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正在嘗試“共創”的做法,就是我們跟外部的游戲愛好者的創業團隊,以小小微的形式,以新的合資公司的形式,一塊來打造這個游戲生態。共創共享,彼此受益。
當然,雷神自創辦之初也借力了大平臺的力量,比如海爾自有的一些資源,售后、物流、供應鏈甚至是管理經驗、管理平臺等等。
第九點,想創新,就要“將軍趕路不攆小兔”。
環境多變,企業需要不斷微調整自己的戰略,戰略在實踐當中不斷地做一些變動和調整是必需的。現在所謂的幾年戰略、多年規劃,意義已經不大。
其實,雷神在只做第一層的時候,我們感覺輕車熟路,感覺找到了互聯網的脈搏,但是越往前走,要做第二層、第三層業務的時候,我們發現業務越新、越走越難,甚至會懷疑這個到底對不對。
但是無論你如何懷疑,一定不能猶豫,必須堅定地往前走,因為你只做你擅長的事,只做容易的事,一定會很容易去被對手超越。
在再創業的路上,我們可能會失去很多,但我認為這都是正常的。正所謂“將軍趕路不攆小兔”,我們圍繞目標堅定地往前走。
(以上內容來自于百商有料幫的群內分享。百商有料幫是由速途網絡與百商會,聯合創辦,國內最具活力的企業家學習型社群。群內聚集來自各行業創業新銳,資本市場掛牌企業的董事長,跨國企業的管理操盤手,以及知名企業營銷/市場/品牌總監等。除了每周三的大咖分享,群內更有熱點活動直播、大牌路演、當下熱評等線上線下結合的活動,已經成為企業家群體中有分享、有探討、有點評、有合作的24小時移動智囊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