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出身,產品唯上。
一個人經歷了什么,就會成就什么。
對于互聯網這個行當,2001年就是久遠的。
十五年前,我在縣城讀高一,基本不知道網購。如果有人跟我說網上可以洗照片,并且能完成付款,我可能會覺得他是個騙子。首先,我都碰觸不到數碼相機,更不用說通過一個像電視機一樣的機器把照片在幾秒內傳給千里之外的另一個人,而且還能付款交易。我很確信自己就是這么“老土”。
不過,那個時代,“土”的不光是我。
1998年馬云到處宣傳他的“中國黃頁”的時候,很多人都說他是騙子。三年后的2001年,電腦稍微多了一點,他也只是個“做網頁的”而已。
2001年,李健也在替人家做網頁。
這是個技術活,他自學的。李健大學學的是經濟管理,這一年他剛剛大學畢業,從安徽跑到青島。留在青島的原因是,“海邊的長椅摸上去沒有任何的灰塵,基本上一塵不染,感覺特別好。”做網頁這是他的外快,用來貼補生活。他的“正事”是做一個叫“中國沖印在線”的網站,通過這個網站注冊信息,再把照片上傳上去,輸入銀行卡完成付款,幾天后紙質照片會快遞到手。現在聽起來,這是個很簡單的O2O模式,惠普、網易以及諸多小創業公司已經把這個業務做得輕而易舉。不過,那是在2001年,大家都很土的時間。那一年,馬云的淘寶還沒出生,人們沒有網購的概念,更不知道什么是“O2O”。
李健在那個年代做的這個O2O項目先進到了幾乎注定死亡。
那個時候,打印機很貴。社會上更是少有大型照片打印機。他跑斷了腿,全青島只找到了四五臺大的照片打印機,一臺機器兩百萬,他們當然買不起,只能挨家挨戶談業務;李健做的是互聯網創業,但是那時的帶寬速度處于綠皮火車年代。我記得,那時候最時髦的存儲物件是軟盤,兩塊五毛錢一個,把儲存在它里面的50張照片傳到網絡的另一端經常要等上個半小時。更難辦的是,那個年代還沒有網上支付平臺,成熟的paypal來到中國是2003年,支付寶也是到了2003年才有最開始的兩個員工。而銀行間業務互相不開放,李健他們需要挨個銀行跑,說服銀行同意接入他們這個小業務。李健只有20%的精力經營自己的用戶,剩下80%的時間和精力全部在做關于支付的事情。2003年,馬云曾跑到上海銀聯大廈談幾乎同樣的事情,對方的一個部門主任很輕蔑的瞅了他一眼。2001年,剛畢業的愣頭小子李健去面對高大上的銀行,做的很累。
兩年后的2003年,世界網購巨頭ebay通過收購易趣網登陸中國,同一年五一,馬云召集十幾個人在杭州的湖畔花園偷偷摸摸地開發出了淘寶。真的是偷偷摸摸,因為他一開始就知道這是一個中國的ebay,不否認copy。
2003年,李健依然在堅持“中國沖印在線”,他對互聯網產品的理解堅定了一點:是善的,可以為人們生活提供方便的。不過,他也已經開始關注一家新興的企業:百度。李健理所當然的認為,“百度只不過是另外一家抄襲的公司。”
2004年,李健的網上沖印做的很艱辛。“有挺長一段時間只有三個人,我自己要做百分之八九十的工作,那時候真的是全能,研發、設計、產品、運營、銷售都一人做。每天真的是只能睡三四個小時,”期間,為了生活開支,他還得去給各個大小公司寫代碼,做網頁。
再有點時間,李健繼續研究百度。
他發現,百度并不是簡單的copy
Google。“我觀察了它三年的時間,覺得并不是像我想象得那么簡單,尤其是做了百度貼吧之后,百度貼吧是03年做的,我就覺得這是一個不一樣的公司,它并沒有很粗暴的只是模仿抄襲別人,而是在很多細節上做了大量的創新,我能感受到那些細節的變化,你搜索每一個詞,這個結果可能每過兩三周就有些變化,這個變化很細微,但是能感受到他們在努力。但是谷歌并沒有針對中文做那么頻繁有效的更新,所以我是能感受到百度更有沖勁。”
2004年,李健停了做得很累的“中國沖印在線”,北上,到了百度,面試他的是百度元老俞軍,對他說,“你比已經入職的百度這些同事們,對百度的理解更深。”半小時面試,第二天李健正式到百度上班。
作為創業人物李健,以這樣的年代感出場,你可能會覺得他挺老,至少是個“大叔”吧。“商業人物”(“biz-leaders”)見到他的時候,除了他留的那一撮濃黑的胡子,沒有任何大叔的標志物在身上。事實是,他很年輕,80后,剛剛創業一年半,現在是一家年輕的創業公司——二手車交易平臺“人人車”的創始人。
2
李健在百度七年,做到產品總監,是百度歷史上最年輕的產品總監。在百度的日子,李健覺得“很幸福”。幸福到他幾乎忘記了自己是要繼續創業的。
直到2010年,他的心思開始波動。
這年初,李健開始在百度內部力推LBS,即所謂的定位服務體系,也就是現在的O2O概念。百度從2008年開始做百度地圖已經具備了這樣的技術支持。但是一年半的力推,并沒有奏效。
李健對“商業人物”(“biz-leaders”)說,“那時候百度還處在一個谷歌離開以后,賺錢特別容易的階段,每天24小時睡覺都在賺錢,每秒鐘在進多少錢,這個狀態其實你很難讓他去下定決心投入O2O這樣一個很重的事情。不知道未來有多大,沒人說得清楚。”
但是,李健堅定地看好了O2O。“就像我最早的時候創業選擇了沖印,跟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不是一個純虛擬的數字化的消費場景,比如說搞一個游戲、搞一個什么在線的視頻,那些我是完全沒興趣的。”
李健對“善”字情有獨鐘。
他認為,互聯網很強大,但也不是萬能的,它發揮的能力應該是可以提供給人們更善意的,更方便的生活,而不是惡。
游戲,可以帶來豐厚利潤,但是,他認為不是善。打車是個很好的平臺切口,潛力無限,但是這意味著不用軟件搶單的老人、父母輩們失去了公平打車的權力,也不是善的。很長一段時間,他拒絕使用任何打車軟件。
他說,“O2O不一樣,它是用互聯網的手段在公平的原則下,讓人們享受便利。在他心里,從2010年、2011年那會兒心里就有一些波動,過去的十年屬于百度,屬于BAT的,往下的十年屬于O2O。
人人車CEO李健
在我看來,李健不屬于典型性創業者。
典型性互聯網創業者可以為了創業不顧一切,甚至不顧及想沒想好,先干,勇氣勝過謹慎。這樣的創業風格在互聯網界很常見。我知道的很多已經成名的互聯網明星,他們大都是從不知前路何方的狀態下硬著頭皮往前沖,結果沖出一條自己也沒想過的路子,反而火了。也有人為了出頭,不擇手段炒作,譬如紅衣教主周鴻祎——我認為的殺氣很重的一個互聯網猛士。這樣的評價不是褒義,但也不是貶義,成王敗寇,他成了,就是偉大的。在互聯網的世界,唯快不立。這是生存法則。
李健很謹慎,甚至可以說他是保守的。他的微信名字是“傳統青年”,看上去,他是那類比較柔軟的人,不魯莽,但或許也失了殺氣;不急躁,也或許失了銳氣。他可能會一直洶涌,不放棄追逐,但也不會一個波動在心里,不足以讓他熱血澎湃,沖上前來。
當然,他的理由也足夠理性。他認為,從百度的體系去看,自己離真正O2O所需要具備的素質還是有點距離,盡管外人覺得他已經很資深。他依舊希望到一個更商業化的環境,到一個有千軍萬馬的環境里去做運營,鍛煉下。
最后,他選擇了58同城。2011年,58同城還沒有上市,姚勁波比李健大四歲,是創業明星,但算不上大佬。李健做他的副總,分管運營。
“當時李彥宏已經是大佬了,然后老姚還是剛開始往上上升的那種。你有想過?”“商業人物”(“biz-leaders”)這樣問李健。
“我沒想過這個問題,我沒想過姚勁波本人怎么樣,我也不關心這個問題。當時在百度去58,我有些個人的訴求去看一看學習學習。另外一個我認為分類信息平臺是有前途的,這個前途還需要看你怎么去執行,去推進。它有很好的基礎,已經覆蓋到了這么多的行業,未來又是O2O的天下,又是互聯網+傳統行業這樣一個發展契機,那覆蓋到的這些行業都有機會,這個機會可能都不屬于你,也有可能你把握住機會,其中幾個關鍵的行業就屬于你了。”
看得出來,李健還是有興奮度的,“當時的58已經有四五千人的銷售,這是我們在做百度產品的時候體會不到的一種感覺。”
很快,他在58內部做了創業,孵化一個叫“番茄快點”的項目。這也是李健一直想實踐的“O2O”方向。他認為那是一個足以沖擊美團的項目。
“餐飲項目,包括美團,最終要實現這樣一個點餐場景,我們找一個最高頻的環節切入,團購顯然不是一個最高頻,點菜是整個餐飲業最高頻最剛需的一個應用,我們當時期望把握兩點,第一是點菜,第二是支付。當時第一步我們先搭建了一個點菜的平臺,把所有餐飲的數據、菜單拉上來,把大眾里面的數據介入,看各種緯度的數據自己去做判斷。”
不過這個項目失敗了。李健分析原因是對項目運營難度預期也稍微有點偏低了,它是一個只要做必定會有很大投入的項目,包括資金、人力的投入都會比較大。2012年58還沒有上市,對自己的未來甚至都還沒有特別明確的感覺的時候,并不允許這樣重的投入去做創新。
2013年從58出來進了微軟研究院,待了一年。2014年,李健終于忍不住了,他這次真的要拉隊伍了。距離第一次創業整整過去十年,李健成了一位優秀資深的互聯網職業經理人。
但是,卻不是那個他想成就的自己——創業者李健。
3
2014年,李健只身一人跑到上海見了紅點資本的負責人,在咖啡館,李健說自己要做一個二手車交易平臺,叫“人人車”。
聊天沒進行多久,臨走,李健說,“要不,你們再考慮考慮吧,也是一大筆錢。”剛下樓,李健電話響了,“我們簽合同吧。”500萬美金,這就是人人車的啟動資金。
同年7月15日,人人車交易平臺上線,月銷售量20余臺。李健和自己的三個創業伙伴說,年底我們達到月銷售量一百多臺,就不錯了。這個數字在九月份就實現了,到年底,人人車月交易量超過300臺。12月完成B輪融資2000萬美金,估值1.5億美元。2015年4月,人人車月銷售量過千,八月公布了來自騰訊戰略領投的8500萬美元C輪融資,估值超過五億美元。
人人車公司文化墻
李健帶著人人車在一年半的時間,幾乎沒有經歷低潮。僅僅在2014年8月,人人車網站上線第二個月,銷售量和上月半月交易量持平,算是低潮。低潮的時候,李健和另外三位合伙人帶著團隊在清華東門的一個KTV搞團建,李健環視了一圈,對身邊的合伙人杜希勇說,“好多人啊,壓力好大。”如今,人人車已有1000多人。
這樣的成績很快,但是快的不止他一家。繼滴滴打車之后,二手車市場是一個又要決戰出寡頭的行業。李健的直接競爭對手是楊浩涌。
58和趕集合并后,二手車業務也合并在一起,2014年底,趕集分拆出二手車業務,做和半年前成立的人人車一模一樣的事情:二手車C2C。楊浩涌出任CEO。
楊浩涌,一個雷厲風行,擅長炮轟戰術的互聯網斗士。他曾評價李健“嫩”,他也數次公開場合小視人人車。楊浩涌的后臺也足夠硬,這包括資金后臺和流量后臺。58和趕集合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封殺了人人車在兩大平臺上的流量。那時,人人車在這兩大平臺的流量占到全部流量的30%,瞬間截斷,用了一個月時間去消化。
李健和楊浩涌看上去是正好相反的人。
李健低調,更加溫和。楊浩涌高調,極富攻擊性。2015年,楊浩涌瘋狂的鋪設了三四個億的廣告投入。楊浩涌說,2016年3月,他要進軍80個城市。先狂轟亂炸圈地,2015年9月,他已經拿下了40個城市。遠遠超過李健的人人車。楊浩涌的戰術只有一個目標:迅速結束戰斗。結束戰斗的標志之一就是瓜子坐上絕對的行業NO·1。在董事會上,他說服姚勁波說,“絕對不允許‘養虎為患’”。這個“虎”,指的就是人人車,矛頭對準李健。
同為二手車交易平臺,優信就像一臺融資機器,2014年9月獲得2.6億美金的B輪融資。2015年3月,又獲得百度領投的1.7億美金融資,公司的規模也在以每年200%的速度增長。優信切入的是B2C市場。創始人戴琨是個創業即賭命的狠角。即將到來的2016年,優信很可能進軍C2C市場。這是互聯網各行業老大們圈地的慣用戰術。
面對這樣的環境和對手,我一度覺得,李健可能不夠兇猛和殘酷。
人人車的管理風格,是“不管”。譬如,在人人車沒有休假之說,你想休假了就可以自己決定休假,也不扣工資。曾經有員工生病一個月,行政覺得時間有點久了,問李健,李健回復,“不扣工資,不算病假。”你可以認為這是一種更高級的管理藝術,也可以認為是隨時存在各種風險。杜希勇說,“所有人都懷疑過,但是效果很好。”
李健足夠溫和。在和他交流的90分鐘里,李健沒有一句激情澎湃和言辭稍微極端的話。他總是安靜的,慢慢分析。他不是馬云教主式的角色,也不是周鴻祎海盜式的姿態。
這樣的一個李健,在這樣的一個正在經歷弱肉強食瘋狂爭奪戰的市場,他的優勢是什么?
王利芬專門去人人車考察,得出的結論是:人人車是極少見的幾乎沒有走過任何彎路的一家創業企業。
杜希勇評價李健,“極其聰明。”在他認為,人人車在融資和品牌營銷方面都沒有花大力氣,但是時機和力氣剛好,效果也遠遠超過競爭對手。
李健的內心一定很強大,如果一定要尋找他驕傲的出口,我覺得,可能是他的鎮定,這一點只能從他講話的內容中感知到。他說,“我們只花了我們同行1/3的錢,就超過了他們的效果,在廣告投放這件事情上,所有的人認為我們是一個創業公司,我們不懂得廣告投放,沒有別人有經驗,事實證明不是的。”他又說,“我們被20多家企業抄襲,其中包括巨頭,現在只剩下一家,我覺得有對手挺好的,一塊做市場,我們還常常交流。”……
人人車創始團隊
李健從來沒有高調的說,自己要改變這個世界。不過,他心里可能真是這么想的。他一直在尋找一種情感和產品的結合點。
他說,“在百度會覺得老百姓很幸福,你看都在用我們的產品,聽音樂、看視頻,搜各種信息,解決了他的生活煩惱。但是離開百度以后,發現老百姓還是很煩惱,找工作找不到,買車被騙,租房子也被騙,到處被騙,吃飯還是臟亂差,地溝油。并沒有一個互聯網的發展給這樣的行業帶來任何的改變。所以換句話說用戶并沒有因為互聯網的出現而使得自己的生活發生本質的變化。”
他對自己的創業寄予的是讓某個生活場景里的人感覺到更好,更幸福。車,是其中一個場景。讓人在買和賣二手車的過程中體會到幸福,就是他要做的事。這種幸福感就是口碑,可以用數據體現。2015年12月,人人車的凈推薦值(NPS)達到82%,蘋果6S和華為的NPS值分別是百分之六十多和七十多。
4
杜希勇對李健的評價還有兩點,“善良”、“好奇心強”。
人人車的注冊公司名叫“北京善義善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李健說,善義是兒子的名字,善美是未來女兒的名字。
如果有一天人人車做的足夠好,足夠有錢了,李健想去做教育,做公益。
他認為,“現在的公益都非常低效落后,處在一個完全跟互聯網不沾邊的狀態。再比如說孤寡兒童、拐賣這些,基本上都沒有互聯網的參與。參與都很淺,只是在運營這個層面,微博突然報一下,沒有人扎扎實實的用互聯網+的理念。原因是,這個行業是不賺錢的,不能說我做公益賺了很多錢,那是神經病,所以這個領域里面應該有大量需要幫助的這么一些群體,然后你又很難從這個里面賺到錢,這塊就是我眼中所謂的公益。就是必須自己有能力才能做這個事,要不然徒有熱血是沒用的。”
人人車四個創始人的工位擠在集中辦公區的這條長桌上
對于一個創業者而言,善,不見得可以列入衡量創業是否成功的要素榜的前列,在互聯網的世界里,短期內甚至會影響投機性成功,從而阻礙了企業迅速成長的可能。但是,它是衡量為人的重要標準,也是做企業的終極美好感。
我相信,他是善的,這不僅僅來自于一場談話的感知。
微信上,我跟李健聊的最后一個話題是,養狗。十二年前,他從狗販子手里花19塊錢買回來一個奄奄一息的小土狗,起名叫花花。他還有一只金毛,11歲。他說,“最近陪它們時間太少了,有點過意不去。”



